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2013:中国自主服装品牌的转型之战

      品牌战略真的想透了吗

      1月初,北京西单,顾客三三两两。

      “服装店基本上都能看到在打折,冷清不是最近的事情了。”在附近上班的小王说。

      这是服装市场一个缩影。

      “我们劲霸今年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市场下滑,”劲霸董事长洪肇明于今年初给员工的一封信中如此坦言。

      “寒冬并不突然,只是没有做好准备。”劲霸CEO洪忠信说,“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结束是一种必然,然而落差如此之大,则是因为尚未强健自身。”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的意识到:劲霸目前存在的内部管理和工作作风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给我们的打击,我们要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洪肇明说。

      “不会像刚上市那样要求自己每年取得30%的增长了,”利郎副总裁胡诚初也这样说,他们今年今年最大的调整就是心态的变化,更务实,更脚踏实地。

      显然,凡客在2012年,开始了收缩计划。

      2011财年,凡客营收接近20亿元,同比增长300%的同时,其库存规模也越来越大,一度曾达到十几亿元。 

      于是,凡客开始紧急刹车,反思大跃进,在2012年对产品线进行的大幅度的调整,进行精细化管理,并着手做品牌。

      “一个品牌要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才可以在品牌海洋里脱颖而出,”周少雄说,企业将从注重概念转变为注重核心竞争力。

      其实,在“七匹狼”商标注册,并成功运作之后,近30个“狼氏”品牌相继诞生,它们都希望借助已经有的“七匹狼”的名气,把自己品牌做大做强。

      然而,据内人士透露,现在仅有少数品牌壮大起来,其他的发展一般,甚至“死掉”或者“半死不活”。

      “同质化和盲目跟风,最终的结果将是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实力不强的大企业沦为国际品牌的加工厂。”有专家建议说,“对中国市场再认识再定位再细分,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进行市场细分。”

      然而,有了明晰的定位,还要坚持。

      李宁则是一个带来经验和教训的例子。

      一直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李宁,于2004年先后被耐克和阿迪达斯超越。

      然而,也是在2004年,李宁迎来新起点,成为西班牙男、女篮赞助商,发布第一款专业级篮球鞋FreeJumper,并靠着篮球业务,销售额破10亿后于香港上市。

      随后,2005年,李宁与NBA联盟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6年,李宁又签下了克里夫兰骑士队后卫达蒙·琼斯,以及超级明星“大鲨鱼”奥尼尔,同时推出了“李宁弓”缓震技术,“飞甲”篮球鞋也获得“iFChina2006工业设计大奖”大奖,市场也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高增长。

      然而,2007年,李宁突然放缓篮球领域前进脚步,开始主推跑步系列产品,随后又戛然而止;并购“红双喜”,进军乒乓球市场;收购意大利休闲运动品牌Lotto国内年特许经营权,而2005年李宁则放弃了代理多年的Kappa。

      2008年,身披李宁战袍的西班牙男篮,与耐克赞助的梦之队在北京奥运会会遭遇冠军争夺战,这似乎让李宁重新认识到篮球重要,11月签下当时金州勇士队的明星巴朗戴维斯。

      2009年,李宁再一次调整,聚焦羽毛球,随后又提出“90后李宁”的概念。

      至此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品牌重塑失败,李宁爆发离职潮,CEO张志勇也于2012年7月离职。

      于是,李宁本人复出后公司下一步方向总结为“三个聚焦”:分别是聚焦核心品牌(李宁)、聚焦核心业务(篮球)、聚焦中国市场。

      “快速增长让我们忽略了很多细节问题,少了很多沉淀。”汉帛董事长高敏说,现在对于各服装企业来说做精、做强要强于做大。

      然而,此时的中国市场,已经展开了巷战。

[1] [2] 
  • 相关阅读
    1. 2019年服装品牌们的那些“至暗”时刻
      服装品牌如何与供应链打交道,做到快速反应、柔性生产?
      6.5亿人口:中国服装品牌抢滩东南亚!
      服装品牌不得不面对的五大供应链挑战
      服装品牌们的环保大革命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