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从库存门走向价值门 成本与价格泡沫
服装库存问题由来已久,但真正成为媒体热点关注还是在这一两年,据统计,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产成品存货达2570亿元。从上市服装公司的情况来看,2012年上半年,美邦、李宁、特步、安踏、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42家公司中,存货量低于1亿元的只有4家。
高库存,就像压在服装企业头顶的乌云,让人喘不过气来。库存,成为服装企业心中的痛,成为2012服装行业关键词,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有媒体称“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3年”,也有媒体质疑服装企业到底怎么了。不可否认,某些媒体的报道显然有偏颇之处。但不管怎样,高库存对于中国服装行业而言,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如何从“库存门”走向“价值门”?需要我们抛开迷雾,跳出库存看库存,才能理清思路,找准前行方向。
说到库存,在人们理解中,企业无法按正常渠道正常方式正常时点销售出去的就叫库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企业内部的存货不能完全叫库存,因为存货不仅仅包括成品,也包括待创造价值的新款面料辅料。品牌定位不同,存货比例也不同,如奢侈品品牌,存货周转率相对更低,其存货更具保值性,而大众休闲品牌,量多款少、周转率快,更注重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其次,我们应该以动态的角度去看库存。在某一静态时点,企业存货数额较大,可能是企业正常备货需要。企业需要在产与销之间保持平衡,只要这些货能在将来正常时点销售出去创造利润,就不能称之为库存。总而言之,库存分合理不合理,也分有没有价值。
行业无价值的库存,本质上反映出服装行业存在泡沫。从两个方面解读:成本泡沫和价格泡沫。
成本泡沫
成本可分为工业成本和商业成本。生产要素上涨普遍推高了工业成本,但更大的成本泡沫来自商业成本。首先是渠道成本。商场扣点占了服装成本很大一部分,另外商铺价格也在上涨,国际服装品牌的进入助推了这一上涨的程度。高成本的另一原因是渠道经营效率不高,很多企业关注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忽视单位产出。粗放型的扩张模式使得产品到消费之间的传递环节过多,而“渠道为王”的观念又导致渠道层层盘剥利润,推高成本,形成牛鞭效应。
价格泡沫
价格泡沫和成本泡沫相辅相成。成本泡沫是导致服装形成价格泡沫的重要原因,而价格泡沫直接推高了成本。价格泡沫形成有几个方面,一是大环境所致,受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原依存于出口的过剩服装产能转换到内销市场。二是国内服装企业品牌在消费升级以及渠道高额成本的双重催生下,均向更高端价格带进军,价格是高了,但品牌附加值却没有跟上去,成了消费者不买单的“假升级”。加上部分品牌定位的同质性和产品的同质化,导致产销失衡,形成大量库存。为了清库存,部分服装企业开始大搞促销,以各种方式降低价格出售产品,这又导致服装企业陷入更为残酷的“价格战”泥潭。
服装行业泡沫的出现说明行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行业去库存化的过程,也就是挤出泡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扭曲,成本虚高的局面需要得到调整,价格向价值回归。服装企业需要提高经营效率,向管理要利润,进一步研究有关品牌定位、运营模式、产品体系、设计研发、物流仓储等事项,强化系统性分析,以便更好的支持决策。
同时,服装企业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战略性思考和策略性行动——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