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服装以及缝制设备迎面困境稳步发展
长期以来,因地域、历史等原因,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东南沿海省份所产销的服装占据了全国八成的市场份额。如今,这一产业格局逐渐随服装产业的“北上西进”而被打破,覆盖北京、天津、河北乃至东三省的服装生产规模增势十分明显。
相比资源丰富、规模庞大的南方市场,北方因其缺乏自主品牌和设计风格、产业链不是非常健全,生产设备不够先进,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其生产能力却不甘示弱,比如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和服装名城,河北保定市容城县全县年产各类服装就超过了5亿件套,生产加工能力名列全国前茅。
2013年开局伊始,北方地区的服装及缝制设备发展状况如何,成为整个产业能否止跌回暖的关注点。
▲大工厂订单充足
北方市场表象良好
2013一开年,河北就捷报频传。有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河北省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3.5亿美元,出口值同比大幅增长63.2%。其中以石家庄、衡水两市的表现最为抢眼,出口量占全省服装出口总量的七成多。
河北蓝天缝纫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时洪向记者反映,河北省内基本都是在本土发展起来的服装企业,内外销订单各占一半,近年来服装厂新开和关闭的数量都不多,但普遍规模都在缩减,投资意愿不大,招工方面尚能应付。“每年春节后都会有用户实际购买的需求量,”他,“整体市场状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还是看旺季持续的长短,延续时间长才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据悉,2012年河北省纺织业的逆势上扬与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加快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等有密切的关系。虽然该省纺织业整体呈现经济效益平稳增长趋势,但增速较上年相比却有所下滑,部分企业也出现了亏损的现象。
无独有偶,近日总投资80亿元的服装产业城项目在山东即墨正式签约。项目建成后,拥有20多年历史的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将会转变成集设计、批发、零售、管理于一体的江北最大服装产业集群。从青岛先锋缝纫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晓峰处了解到,今年年初青岛市场感觉有所好转,很多大工厂周边的乡镇小企业都在进行小面积招工,承接一部分小订单。“青岛与其他市场不同,一直以来都以外贸加工订单为主,外贸公司数量众多,很少有内销和自主品牌,2012年外贸冲击给市场带来了考验。年初走访服装厂后得到反馈,服装厂感觉今年订单量稍有小幅增加。”毕晓峰如是说。
凌宇信诚(北京)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义安也表示,年后整体感觉还可以,因为服装厂陆续开工所以有些销量。但北京地区由于都是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内蒙古等外来人员开办服装厂,启动时间相对较晚。而天津、河北等地依靠本土优势开工早,感觉形势与去年同期持平缓增,但市场的走势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