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转移承接地的生存与变革
2009年,中国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呈现大规模转移的态势,河南、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为主要的承接地。在服装行业整体面临发展困境之时,中西部地区是否的确异军突起,成为整个行业持续发展的希望,但这仍是一个待解的问题。
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劳动能力充裕,是驱使服装生产企业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理由,也带动了服装上下游行业在中西部地区的“扎根发芽”,再加上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安徽合肥、四川成都等地本就有成规模的服装生产企业和服装批发市场,更使得中西部的发展众所瞩目。
在度过了2012年服装产业整体发展不良的一年,2013年中西部的开场是否能担负起实现转移目标的重担呢?
▲送货前的调试
服企分地区水平不一
郑州玉泉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保忠向记者介绍,随着整个产业内迁的大形势,河南省凭借人口多、交通便利等优势不断增加其市场份额,目前仅郑州就有8 000家左右的服装厂,市场前景被看好,但由于原先服装生产起步晚,生产基础相对薄弱。据悉,河南与沿海省市最大的差别在于以承接外部转移订单为主,特别是在各个县,将农村闲散劳动力集中起来,容易形成稍具规模的服装生产基地,有利于接单生产。据悉。目前河南安阳、商丘、洛阳、南阳、信阳等地区均有服装生产企业集聚区。
发展起点不高的还有安徽省。从合肥华联服装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芸处了解到,2012年整个服装市场总体发展不良,下滑非常严重。目前,安徽约有有85%的内外销订单都是代加工,服装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强度非常大,待遇也不算非常高,年纪轻或者城里的孩子都不愿从事。今年年初,服装厂招工状况仍然不太理想,订单的价格也偏低,有很多服装厂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相对以上两个省,以内销为主的湖北武汉作为传统的服装生产重地,拥有深厚的服装生产底子,可以算得上是情况较好的市场,特别是武汉周边的城市近年来更是成为广东、江浙、福建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的落脚点。武汉远久缝纫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博一直对武汉的服装产业持乐观态度。他说,武汉的纺织服装行业受到国外经济的影响及冲击较小,因为有70%以上是自主品牌的时装,20%是加工生产和外销,10%左右为男装和针织服装。每年春节前后,是武汉传统的生产旺季,今年服装厂开工率有所提升,用户设备需求渐显,但与2012年年初的同比增幅并不明显,但相较2012年年底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武汉,招工问题仍旧是一年比一年紧张。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经销商们普遍反映目前服装厂购买设备基本都是为了更新,扩产基本没有,大多服装厂都在缩减规模。经过前几年的投资热,中西部服装产业发展开始放缓,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