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纺服业:供应链加速嬗变
东莞传统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新”的变革。
新的订单,不再是以前批量化的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快翻新”的特征。
新的技术,被誉为将颠覆传统制造业的3D打印技术,正慢慢渗透到东莞制造业领域。 新的劳力,用工荒、工人成本高,传统的廉价劳动力生产模式,逐渐被“机器人”取代。 新的渠道,外销不振,传统出口单一模式被改变,东莞制造业产品寻找着新的销售渠道。
新的营销,坐在工厂里等着外商找上门来的好日子不再了,面对新的市场、新的渠道,符合制造业新的营销思路也越发重要。
……
新,意味着求变,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希望。
关注东莞制造业新的方向、新的尝试、新的战果。关注东莞“新制造业”。在互联网的推助下,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浪潮已经到来。东莞传统制造业固化下来的生产方式,设备、流程等都将面临挑战,一场静悄悄的生产革命已经在企业的车间里进行。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
石碣新颖手袋厂。31岁的湖南女工周祥坐在缝纫机旁,一手按压着拉链一端,一拉一转,两寸长的拉链就被服服帖帖缝到化妆包的内里。一个巴掌大的化妆包在这里生产,被分解成50道工序:裁片、缝边、粘合……进入工厂9年来,周祥做的只是其中一道:车拉链。
“一直车拉链才是最大的效率”,在手袋厂老板韩昌伟看来,让工人不断重复最简单的,越做越快,就是效率。可是,转身开拓国内市场后,每个手袋新款只需要生产几百甚至几十个,这个精明的老板犯难了:“该怎么安排我的生产线?”
与其一样困惑的还有做水床垫的邓平礼,他开始疲于应付挑剔的国内客户:“一个客户,一张水床垫”,这意味着客户要求的尺寸、外观、硬度等各项指标都各不相同,“这样的订单,再不可能放到原来的生产线上了”。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曾撰文描述,在互联网的推助下,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浪潮已经到来。东莞传统制造业固化下来的生产方式、设备、流程等都将面临挑战,一场静悄悄的生产革命已经在企业的车间里进行。
供应链的嬗变
越来越多淘宝品牌成长起来后,都开始自己办厂。而最终的选点,多是敲定东莞等产业链完善的珠三角一带。
在这场变革中,淘宝商成宝艳显得积极又主动。2012年年底,呆在北京多年的成宝艳开始南下拓展,进入东莞开厂,目的只有一个:“掌控供应链”。
9年来,她创办的米卡化妆镜已是淘宝上的销售冠军。这个从网上起家的化妆镜品牌没有自己的生产线。成宝艳一直与珠三角一带的厂商合作,将化妆镜生产外包。
在创业前几年,化妆镜的销量未拉升,米卡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别人的生产线一开,单款化妆镜的采购量就是几百面、上千面,可是我只有10面、5面的试单,量上去了,再加单生产”。很多传统生厂商都不知道在庞大的生产线上怎么安排10面化妆镜的生产,不愿意接单。成宝艳处处碰壁,最后谈成的合作中,每一面化妆镜的订制价格都上浮了一两成,有的甚至高达四成。
即使是现在,米卡一年的营业额已达几千万,但大部分款式仍难放开量产。成宝艳解释,“淘宝族”的喜好迅速更新,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习惯,米卡需要备存的化妆镜就有逾千款,不断淘汰,在网店上销售的就有200款左右。其它的则保留模具,下订单就可以再生产。另外,每个月网店仍坚持以20款左右的速度推新。
成宝艳认为不能再受制于人,“如果是大量个性化的生产,成本一再攀高,最终就还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2012年,她最终拍板进入东莞长安办厂,相中的是饰品基地长安的产业链,无论是电镀厂、模具厂、颜料厂,还是熟手的技术工人,在这个工业镇区里都有完善的配套。米卡在这里租下了上千平方米的厂房,架起了生产线。9年来,第一次掌控了供应链,“最关键的是掌控了质量”。
这一现象并非个案。今年3月底,广东网商达人总决赛在东莞举行,到莞担任评委的《天下网商》总编辑助理何徐麒就透露,越来越多淘宝品牌成长起来后,都开始自己办厂。而最终的选点,多是敲定东莞等产业链完善的珠三角一带。
何徐麒称之为供应链的嬗变。“大量的淘宝品牌都是小单生产,500件就不错,1000件是大单,但传统制造商都不愿意接。即使接了,质量也未能有保证。”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则称此为“企业车间里一场静悄悄的生产革命”。在他看来,以互联网为商业基础设施、由消费者所驱动的、能够实现 大规模定制乃至个性化定制的C2B(Con-sumerToBusiness)商业模式,在中国的服装、箱包、鞋子、家电、家居等诸多行业和企业中已经开始了快速发育。
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的企业由10年前的“WTO+外需”快速转向今天的“互联网+内需”。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浪潮已经到来,生产再不是以前“小品种、大批量”,而是“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
不过,大量传统企业仍未完成转变,在工业时代固化下来的生产方式,设备、工艺、流程、制度、理念都面临挑战。无疑,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东莞将首当其冲。
外包出去的订单
开拓内销市场一年来,国内品牌的所有手袋都外包给小工厂,新颖手袋厂里那条庞大的生产线开着,接的依旧是外贸单。
石碣新颖手袋厂老板韩昌伟已先感受到这股浪潮。2004年,他开办了自己的手袋厂。以前逾千平方米的工厂总是很忙碌。从欧洲涌过来的订单,最初是一个款式做几千个,慢慢的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个。“工人翻来覆去地做,到后来,闭着眼睛都能做!”
2010年起,他开始觉得焦虑:外商每次下单大约是两三千个,同样的款式也很少再翻单。韩昌伟转身开拓国内市场,创办了自有品牌“依湖”。但折腾了一圈下来,他发现,最大的难题依旧没解决:那条庞大的生产线该怎么安排?国内销售未打开,一个款式的手袋最多只生产300到500个。为了摸清国内消费者的喜好,设计人员一个月就推出了五六个新款,每次只是“试单”,在网上小量销售,就只要几十个。“即使是这几十个,颜色也还都不一样,生产线怎么开?”
手袋厂里最资深的拉链工周祥也忧心。每次外商的新订单到,要车新拉链,第一天她能车500条,第二天600条,第四天后,她能保持每天都车900条。但国内的订单,第一天刚车完500条,还没上手,就换新款式,又要车新拉链,“不断换,我每天就只能车500条”。周祥忧心自己的收入,老板韩昌伟则忧心效率,“这样算下来,工资涨了,每个工人的产出却在减少”。
采购也难。生产一个手袋需要采购皮料、五金件、印花等,外商订单大,大批量的原材料采购无疑更有议价优势,成本可以压得更低。采购得少,生产成本也被抬高,“冲压五金件的生产商以前会免模费,采购的量少了都要求加收,一个就一两千元!”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