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安踏新起点

     

         管窥体育用品行业寒冬

      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经历1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出人意料地进入寒冬!
       
      先用事实说一说寒冬的冷冻:行业本土曾经的领导者李宁在2012年出现19.79亿元巨亏、关店1821家;安踏、特步、361度、匹克等本土主流品牌净利润都出现大幅下滑,特步12年净利润下滑16.18%,361度则下滑了近40%,匹克更严重净利润同比下滑了近60%!“新科状元”安踏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营业额76.2亿,同比下跌14.4%,净利润13.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21.5%。关店潮、高库存成为这个行业最为敏感和忌讳的关键词。
        
      什么原因?
      
      一般的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它们也频频出现于财经报道——经济增长放缓、三高(高库存、高租金、高人工成本)、电商冲击。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大环境确实比较严峻,2012年GDP同比增长仅为7.8%,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7.7%低于预期。据相关数据,中国GDP增长2005-2011年期间分别为:10.4%、11.6%、11.9%、9.0%、8.7%、10.3%、9.3%。《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从2012年全年来看,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外需表现低迷,同时企业在中国国内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相比于2011年增长9.3%,增速大为放缓。”对于未来——6月16日,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杭州金融论坛演讲上表示,“中国经济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持续性衰退”,“持续性衰退”这样的字眼确实挺吓人,更让人担忧的是,“冬天才刚刚开始”。2012年体育用品行业高库存是行业困境最直观的体现,据《中国体育用品行业2012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六大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金额高达37.12亿元。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商铺租金、人力成本持续上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2012年电商行业维持了井喷式增长的势头,去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截至12年11月30日,淘宝与天猫的交易额突破10000亿。电商的突飞猛进对传统零售百货商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实体店销售等亦受到一定“打击”,拥有数万家实体店的体育用品行业亦受影响。
       
      来听听有深度的分析。据《新京报》报道,2011年各大运动品牌“开店圈地”模式达到顶峰,李宁各类店铺多达8225家,安踏(包括儿童)达到9297家,国内品牌加耐克、阿迪等,几万家运动店铺遍布全国。据曾负责李宁东北区市场和品牌维护的崔明介绍,“在这种模式下,品牌商将货批发给经销商,就算销售完毕,而经销商是否能卖出则不是重点,这种模式导致经销商大量压货。”崔明表示:“疯狂扩张和压货的高速增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
       
      笔者也说说几点看法

      其一,行业的不自律,本土领导品牌没担当。一张门柱上贴着“李宁超低折扣风暴2折起”的图片,在主流大刊的报道中被引用,非常刺眼。在行业遭遇寒冬之前,领导品牌李宁因为在之前的发展战略、品牌策略、人事任用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出现了大量的库存积压。据《张志勇出局前后》报道(《财经》杂志/作者宋玮),“2011年3月17日,一向在财报发布时大谈未来计划的张志勇第一次谈起公司存在的问题,之后在很多公开场合,张都对公司业绩作出了反思。这一年,张志勇也做了不少努力试图挽回业绩,比如开设100家工厂店解决库存问题等。”今年3-4月关于李宁的一个重磅新闻就是——“李宁与凡客合作,48小时大甩卖,部分产品价格低至一折”。作为一直以来的本土领导品牌,李宁近乎疯狂的大甩卖引起了行业的恐慌——老大把产品价格拉低了,其它品牌不特卖还有活路吗?对于其它运动品牌,一定得跟进——跟进得死,不跟进等死。如果以三四折特卖,卖出三件才相当之前的一件正价产品——营业额与利润双双下滑成了定局。
       
      其二,广告投放骤然减少。对于早几年体育用品的蓬勃发展和强劲需求,笔者与一位业内人士探讨,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多个运动品牌频繁地投放广告,共同打造了一个大市场,支持了产业的高速发展。回顾一下,读者是否记得,CCTV5曾被戏称为“晋江频道”,多家运动品牌在各个卫视投放了非常多的广告和赞助,比如361度、特步、匹克、鸿星尔克、乔丹等。这几年来,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强势崛起,催生了一个很大的凉茶消费市场,这与加多宝猛烈的广告投放有一定关系——消费往往具有一些盲目性和跟随性。大环境欠佳、销售下滑,企业节约开支的最常用手法就是减少品牌推广预算,这一两年来,运动品牌的广告投放少了很多,品牌提升与消费拉动力明显减弱。
       
      其三,消费升级。说安踏、特步等是体育用品品牌,其实它们能提供的运动品类很少,无非是运动鞋、运动服装等,李宁稍好还有羽毛球、乒乓球等产品线。在运动品牌经历寒冬的时候,按照计划,迪卡侬年内会在国内再新开25家左右的门店,并在2015年实现150家门店的初期目标。迪卡侬坚持专业定位,不断挖掘消费者的运动需求。传统的篮球、跑步等运动鞋服一定程度上饱和了,新的运动如滑雪、自行车、垂钓、高尔夫等细分运动开始成为新宠——但传统运动品牌并不能提供这样的专业产品。以滑雪装备为例,据《商业价值》杂志报道,“刚过去的冬天,迪卡侬滑雪产品的销售额增加了50%”。户外运动与装备的兴起在此前2-3年也获得关注,国内户外装备领导品牌探路者2012年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约47%,净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约59%。
       
      其四,国际品牌的进攻及本土品牌产品同质化。根据阿迪达斯公布的业绩,2012年集团销售收入达148.83亿欧元,同比增长6%——其中大中华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赞助商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饱受库存之困,这个沉重的“教训”及其后几年库存消化处理,让它对于库存管理更有经验,近几年的发展步伐更加稳健。2010年左右,以董事总经理高嘉礼为首的阿迪达斯中国团队正式推出“通向2015战略”,2012年2月高嘉礼对外透露,“未来五年,三分之二的商业增长集中在四、六线城市。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开设2500家店面”,这一计划在2012年得到顺利执行。今年3月,高嘉礼接受采访表示,“2013年的业务重点之一就是扩大低线城市的开店,计划开店800家。”阿迪在大城市占据了领先优势之后,出于业务发展和业绩增长的需求,必然谋划占据更广大的市场。
       
      本土体育品牌在国内一线市场之外,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2012年它们纷纷关店的情形下,阿迪如何让增设新店计划稳步推进?其一,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和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转变的需求,重力推出运动时尚系列。以阿迪旗下NEO品牌为例,推出更时尚、价格更适合于四至六线市场的产品。其二,运营与管理优化,体现在KPI变革和区域本土化管理策略。考核数据以消费者购买的实际销售增长为准,而不是向经销商铺货所产生的增长数据;将中国大陆分为华北、华东、华西、华南+香港四个区域,更加贴近消费者、分销商和市场。其三,改变观念与经销商共赢。转变将产品卖给经销商即结束的做法,帮助经销商实现更多销售。阿迪达斯建立了全新的内部管理数据库系统,共享经销商终端的销售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改善运营、优化库存、提升效率。同样的“折腾”来自于耐克,据相关报道,“2013年耐克计划新开40-50家工厂店,商品价格将是正品的3-4折。其开店规模不仅远超以往,新店也将从一线延伸至二三线市场。”阿迪与耐克这对国际体育用品的巨头,在中国市场以拓展新兴市场渠道、“更适合”的价格策略,抢占原来属于本土品牌的市场。
       
      安踏CEO丁世忠的观点是,“同质化竞争很严重,你能做我也能做,你能开店,我也能开店;产业过剩,产业在做周期性的整合和调整。”
       
      有观点这样认为,2012年运动品牌把业绩下滑归责于经济增长放缓、人力与租金等攀升,通货膨胀等不利因素——这样不对,原因在于——企业未能因为外部变化做出调整,也没有提前预测到当前不利情况,提前做出战略部署。目前的市场环境与经济态势可能未来几年仍将持续,而哪怕大环境回暖,也不可能回到之前的美好年代!
       
      是的,它们应当做出应对,应当做出改变!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