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暨峰会大豪主题发言
尊敬的何理事长、田会长及协会和行业主干企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主办本次峰会,与各位相聚北京,在风景秀丽的怀柔共同参与“第六届缝制机械行业主干企业峰会”。在此,我代表郑建军董事长和北京大豪科技股份公司对各位贵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次峰会将“以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为主题,共同探讨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发展策略。通过行业内主干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与合作,实现缝制机械全行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已步入第六个年头,虽然已无肆虐之忧,但余威犹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达国家政府债台高筑,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短板日益凸显,中国的增长引擎也趋放缓,今年6月,PMI接连三个月在荣枯分界线上纠结不已,不断考验着人们的信心。
此前中国推出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虽然保持了经济的增速,但也带来了极大的通胀压力,国际金融危机更使得中国产业结构缺陷暴露无遗,对国外市场和投资的过度依赖、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不断加大的企业用人成本,使原有以自然资源、劳动力为优势基础的竞争力逐步弱化。凡此种种都是迫使中国企业探索新的内生发展模式的外在驱动力。近一段时间以来,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成为主要的创新领域,数字化制造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中国正在由对西方产业链的“依附发展”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寻求主导权迈进。中国要想持续保持发展动力,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实现产业升级,而企业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是知识创新,同时还要符合市场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知识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长期的技术开发和能力建设中,企业很容易被短视的急功近利所干扰,静不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进行知识创新,要么面对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研发项目,想投不敢投;要么面对急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想赚“快钱”。前者就会采用跟随战略,甘居人后;后者就会选择直接购买现成技术,锁定“短平快”的收益。企业忽视知识创新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就容易被短期的利益所引诱、被暂时的市场繁荣所迷惑,在外部环境尚属温和有利之际,丧失积累知识资产和历练创新能力的机会,最终削弱自身的长期成长潜力。
1980年代以前,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成功的创新需要企业强有力的控制,必须事无巨细、样样精通,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与更强的竞争力。
知识创新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产业链中是否存在一个良性机制,这种机制能将散布于上下游企业中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将单个的知识资源最终整合为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引导、协调和控制,创造有利于知识流动的平台环境,为知识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使各成员在知识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促进成员之间知识的交换和吸收,最终实现知识整合。
同时创新的意义不应单单体现在产品研发方面,而是应该深入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研发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需要创新,售后服务、市场开拓更需要创新,全方位的创新才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近年来大豪公司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探索:逐步建立了涵盖研发策略、研发组织、研发流程、项目考核方法等在内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实现了结构化研发管理;搭建了产品研发及机电配合试验平台,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和产品内控标准体系,以标准化管理牵引产品品质的提升;构建了以首席工程师为核心、层次清晰的科技人才梯队,实行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等。
大豪公司与在座的许多主干企业都有多年共同合作,并通过这种良好的合作实现了共赢。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共谋合作走共赢之路,在努力练好自身内功的基础上,顺应行业和各兄弟企业开拓市场、铸造品牌、产业升级的需要,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共同创造中国缝制设备的精品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最后,祝大家在北京期间生活愉快,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