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平:十三年的六个特质
13年来,他掌控的美机在行业中已是声名鹊起。今天,他依然谦虚地认为自己还只是个生意人,他在努力地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企业家。这就是林雪平,思维敏捷、目标明确,他拥有着一些让人希望了解,有待发掘、体验的特质。
保守,学会了稳健
创业13年,近知天命年龄的林雪平,开始认为自己已经“保守”了。
1989年,大学毕业的林雪平进入政府从事行政工作。安逸清闲的职场生涯让二十多岁的他,抵挡不住改革开放初期满是商机的诱惑。1992年年底,26岁的他扎进了“商海”。1995年,毛楞青涩却胸怀理想的他,与人合作办起了缝纫机电机厂。这段时期,林雪平完成了创业资本的积累。
亏本,是林雪平创业初期的唯一关键词。资金短缺,本微厂小,无关系、背景,银行的贷款是轮不到他的。他最富有的莫过于年轻人的勇气、毅力,乃至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然而,意气风发和雄心壮志当不了饭吃,亲戚、朋友、熟人,将身边所有人的钱“搜刮”一遍。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由于缺乏经营理念,加之人才匮乏,产品结构单一,更无品牌影响力,产品不过是能卖且卖。林雪平只用“举步维艰”来形容那时的“惨况”。
有了教训,林雪平开始转变思路,他及时调整了经营理念,主动开拓市场,聘请专业人才,虚心向同行请教,并礼贤下士,邀请专业人士加盟,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从事缝纫机电机行业,也成为他进入整机生产的最初经验。
2000年,林雪平募集100多万元成立浙江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他自知,创业初期性格的开放,更多成分源于年少轻狂,无所顾虑,利用一切资源完成原始积累。而想让企业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变得相对“保守”。
理性的人也并非不会受到诱惑扰。2008年左右,深受行业低谷的压力,让他动了“跨界”的心思,转而投资兴办了机械装备的其他产业。但对困难考虑不足,最终也只是做了半年就停下来。
林雪平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盲目了?主业尚且不精,想法却很多。5年走过来,他与美机经历了行业从低到高的起伏,从复苏狂热到萧条凄冷的景况,最终他领悟: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美机的品牌也可能在短短几年就能铸就,但只要敢于持续地投入,理性地去培养,世界一流的目标并不是遥远的梦想。
于是,林雪平为“保守”定了两条规矩:其一,在没有把缝纫机的主业做好前,绝不“沾染”其他行业,做到不眼红、不心热。这是他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几经琢磨,汲取别人教训后得来的宝贵经验。其二,一定要把主营产业链做精做细,即追求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追求把企业各个方面做到极致。
林雪平顽固地相信,无论缝制机械行业未来竞争如何激烈,他持有这两条原则,耐得住寂寞,精益求精,稳步行进在他脑中规划已好的路上,就不会被别人打倒,更不会扰乱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些,他谓之为:美机的保守经营。
“冒进”,隐藏的是果断
2008年,美机在行业低谷中成功崛起。这次机遇的牢牢把握,让林雪平至今引以为傲。他甚至用“冒进“这个词来形容他当时的决策。显然,信奉“保守经营”的他,这一次成了例外。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已成为企业发展策略的一种共识,林雪平想到了如何将风险加以利用。金融危机前的美机经过数年发展,员工保持在5、600人,负债极低,企业良性运营,规模、产量相对合理。因此,在危机来临时,他第一个想法便是:维持规模、保住产量。在别人纷纷减产裁员时,美机保持合理的产能与库存。在基础工作打牢后,他冒着极大风险下了最关键的一步棋:扩大出口。
过于对国内市场的偏倚,2008年前的出口,每年不过几百万美金。为重新调整比重,提高抗风险能力,2008年,林雪平亲赴巴西洽谈。通过努力,当年出口猛增至1300多万美金,至关重要的产能保住了,这也成为美机在2010年行业快速复苏中,急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林雪平清楚,不能再重蹈国内市场火爆便轻视出口,待生意惨淡临时抱外贸“佛脚”的覆辙。他开始调整内外比重,2011年出口占比25%左右,2012年已经达到近40%,2013年则预计保持在 %。他明白,虽然出口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将会拉低利润,但从企业增长,完成美机发展战略的大局来看,是必须做出的牺牲。
不过在这次“冒进”之后,林雪平亦感极大风险。当时的巴西市场并不规范,中国企业多以放账为主,国际流行的信用保险尚为施行,能够安全回款,较为运气。为此,他开始了两手措施,一边继续加大扩张,一遍重视国外销售终端的建设。从2012年5月起,美机开始对重点国家进行派驻市场人员,以电脑车为主,重点开拓印尼、印度、孟加拉、越南、巴西等市场。这是林雪平为3-5年后在做的准备。
林雪平并不惧怕危机,而是担心自己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危机中抓住发展壮大的机遇。2011年,他开始了第二次“冒进”。在行业前冷后热这一年中,在他人纷纷看衰行业形势,一致收缩的时候,他投入近6000万用于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2012年,投资1500万,重点进行15个新品开发。
他的“冒进”是建立在可控范围之内的,如果一旦机遇出现,林雪平的决策将更加果断,当别人还在小步行进的时候,美机的大步快跑已经上路。
执拗,也是一种坚持
只有与林雪平共事过的人,才会发觉林雪平脾气很“执拗”。只要他认准的事,无论多久,无论存在多少未知的困难,他都坚持到底,就像他坚持缝纫机主业不动摇。他说自己 “感情专一”的人。
2008年前后,林雪平决定上马电控的研发。这对他和他的企业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决定出台后,包括企业管理层甚至经销商中,异议甚多。但他有一个判断:电控将是下一个竞争到极致的产品。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电控产品两年后的维护成本将非常之高。没有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电控,不仅后期维修成本将居高不下,最核心的技术也将受制于人。为此,在反对声中他坚持了下来。
设想容易,实干却需要耐心和毅力。在委托浙江大学及部分留德技术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后,如今美机的电脑平缝机95%使用的是自产电控,在稳定性、返修率等方面尽如人意。同时,他对经销商承诺:电控终身保修,极大地凝聚、维护了经销商队伍。如今,林雪平已经启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电控。他要形成成本优势,未来,美机不仅要实现电机、电控的自产,电磁铁、翻砂等环节也要实现这一目标。
坚持与行业内某骨干企业,完成近十年的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程序,则显示了林雪平另外一种“倔强”。创业初期,对商标知识的匮乏,使得刚注册的美机商标触及了红线,虽然此事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但这场旷日久的商标之争对他触动极深。林雪平之所以在倍感压力中坚持下来,在于他想要从这件可以影响美机品牌存亡的事件中汲取教训。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系统的学习了商标知识,对于品牌和商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能更加熟练地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