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维修人才流失 导致个体消费者减少
-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老济南”的家中都有一台堪称古董的机器———老式缝纫机,从全国名牌“蝴蝶”、“蜜蜂”、“飞人”,到济南尽人皆知的“梅花”……作为当年的一种稀缺资源,很多家庭曾为购买一台缝纫机而煞费苦心。
“当年,一台上海产的缝纫机是要花几百元。”七旬市民宋女士说,“可光有钱没有缝纫机票,你也买不到。一票难求啊!于是还得等,有时甚至得换,要弄到一台缝纫机真难啊。”
等到后来济南有了缝纫机厂,情况才有所缓解。有老年市民回忆,当年的济南缝纫机厂在东郊附近。随着时光流逝,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缝缝补补又一年的日子开始远离人们。由此,缝纫机也渐成家庭中的摆设,很多如古董般被尘封起来。
记者了解到,很多喜欢做活儿的中老年人,家中的缝纫机依旧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改改不合适的衣物,做做小孩子的衣裤,给新床单包边……市民白女士说,她曾给小外孙买过好几件衣服,可孩子穿着不合身,“毕竟买的衣服都是按照标准尺码做的,况且材料、样式都不能选择。最近,我就在缝纫机上做了一晚上活儿,一件合适的小衣裳就出来了。小外孙穿上,我们院里的人都问我在哪里买的。我心里头特别有成就感!”
其实,像白女士这样喜欢用老式缝纫机做活的年轻人也在增加,尤其在网上,有一些年轻人发贴求购“古董级的缝纫机”,为的就是能“学着自己做衣服,更懂得生活。”
年轻的市民文女士就曾在网上淘到一台1949年产的上海“飞人”牌缝纫机,“这可是和共和国同岁的缝纫机,真是难得,我非常喜欢。”
不少市民表示,现在维修缝纫机已遭遇到瓶颈,“要找个正宗的维修缝纫机师傅,实在太难了!”记者调查后发现,缝纫机的维修难有以下几个原因:
维修缝纫机需要专业技术,有这种技术的老技师已越来越少。“隔行如隔山”,会修电器、汽车、摩托车的人很多,但会修缝纫机的很少,一些市民甚至上网寻找会修缝纫机的师傅。其次,老式缝纫机特别笨重,搬动不方便,所以只能上门维修。一老师傅就说:“自行车、摩托车好修,那是因为大家能送到固定的维修点去。可缝纫机搬动起来很麻烦,这就制约了它的维修。”另外,因老缝纫机厂纷纷改制,使配套零件越来越少,这也成为制约其维修的一个难点。
最后,就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发财,使得更多市民怀有戒心,也让维修缝纫机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
老缝纫机是不少人难以割舍的记忆载体,不少市民表示,希望能找到一个固定的维修场所,让这门老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大家想修、又怕修,更大的问题是根本不知道该找谁去修。”如果有收费合理、维修技术过硬的店家,市民也会选择送货去维修,“毕竟让老缝纫机闲着,我们心里也急啊!”
看来老缝纫机维修也是一个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