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缝纫机 传承出的“蒙娜情”
提到以前那种老式缝纫机,相信人们并不陌生。但是说到谁家里有这种缝纫机,相信大部分家庭里都不一定会有了。在当下的社会里,似乎除了制衣店那种专业做衣服的地方外,不会再有哪个家庭会用老缝纫机了吧。
也许,老缝纫机退出人们日常生活是未来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讲,他们却以此为生计。也许,对于一台老缝纫机来说,它的作用也只是局限于在衬衫袖口上打一个扣眼儿,但这却是电动缝纫机所不能做好的……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知道这种老缝纫机会不会被其他一些新生的制衣机器彻底取代。可它在曾经的日子里给一些人留下的回忆确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与它有关的每一个故事也许也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那么,本期就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与老缝纫机有关的那些往事与情怀吧。
■与老缝纫机的不解之缘
“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每年的春节都会为姐姐做一件新衣服。而看着心灵手巧的母亲制衣,则是我那时每年冬天里最享受的时光。”今年42岁的张丽娟记忆犹新地说。
谈到老缝纫机和做衣服,张阿姨有着说不完的往事。而对于从真正自己开店制衣到现在已经17年的她来说,张阿姨觉得,因为她喜欢,并且跟这个行业有缘,所以一直持续至今。
张阿姨告诉记者,她的童年里特别喜欢看母亲用缝纫机做衣服。每每听到缝纫机的“嗒嗒”声,她就会屁颠屁颠地跑到她母亲身边,全神贯注地看着。对于儿时的她来说,缝纫机的魅力似乎胜过了一切。
转眼间,张阿姨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对于开始懂得爱美的她,已经不满足于穿姐姐剩下的衣服了。但是事实却无法改变,只因为她是妹妹。所以,学生时代的张阿姨开始自己动手,用一些碎布料为自己的衣服做装饰,而波浪带卷的衣领则是她第一次自己用缝纫机做出来的杰作。因为算是将不用的东西再利用,所以当时的她还受到了母亲的表扬。
然而,到了她上中专的时候,却因为想学制衣而与母亲产生了一些别扭,但她却用自己的坚持说服了母亲。“说到我的中专,是在太和区服装职高念的。虽然这是我想学的专业,但是我的母亲刚开始却不同意。因为她感觉做衣服这行业太累,希望我可以学点相对轻松的行业,像染发烫发等诸如此类的专业。可最终因为我对制衣的喜爱与坚持,我的母亲被我说服了。”张阿姨回忆道。
张阿姨还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其实她学这个专业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因为她姐姐也是学这个专业的,但给她的感觉是,她的姐姐只会裁而对于做却很不擅长。每次她想让姐姐给她做好看的衣服时却都令她很不满意,所以当时的她决定自己学制衣,自己为自己做好看的时装。“其实,当时我学制衣这个专业也是出于几点考虑的,一来,我从小就喜欢做衣服;二来,有一技之长以后走进社会不会饿着;三来,我感觉其实也挺主要的,就是我姐姐满足不了我当时爱美的心。所以,我选择了这条路。”张阿姨笑着告诉记者。
■放弃工作投身学徒之旅
经过中专里几年的制衣学习,张阿姨在1989年的时候走入了社会。但是,年仅18岁的她在当时却没有从事制衣这项行业,而是在军人服务社里卖衣服。
虽然如此,但她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梦想,因为,她单位附近有个服装加工厂。而她每天经过那里的时候都会停住脚步,欣赏橱窗里的那些漂亮衣服款式。可能是觉得那家制衣厂做的衣服太好看了吧,所以,张阿姨在工作两年多之后便将自己的工作辞掉,以学徒的身份请求在那家服装加工厂学习,为她的制衣之路添砖加瓦。
“1990年左右吧,我在卖了将近两年衣服之后,将工作辞掉,到离我单位不远的服装加工厂做学徒,并拜了当时我觉得手艺不错的刘师傅为老师,请他教我做衣服。因为我从小就喜欢这个行业,加上之前在家,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用那种老缝纫机做练习。所以师傅教我的东西,我上手都很快。但即使这样,我有时也会忙中出错。”张阿姨如是说。
可就在张阿姨从服装加工厂工作1年多之后,她选择了走出来给自己打工。当时的她觉得自己已经成手,可以独当一面了。于是,她租了一间小屋子给别人做衣服,有时也承接一些其他做衣服的活,就是那种将已经裁好的布料进行缝制的工作。而她,也正是因为自己的这一选择,才让她发现到自己在制衣方面的不足,也让她遇到了令她制衣精进的第二任师傅。
“在我走出服装加工厂的一年多里,我本以为我可以自己创业,但是在给顾客做衣服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不足。对于缝制方面,我的功底无话可说。可是对于裁剪布料方面,我却有所欠缺。虽然也还说得过去,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这样的我还需要继续完善自己。而正当我不知如何提升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第二任师傅,也是我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她,是我在承接制成衣时的客户,就是她将所需要做的布料进行剪裁,然后给我拿来,我再帮她做成成衣。说来也是缘分,她找过很多位同行帮她做衣服,但是她却偏偏对我情有独钟。所以,她主动跟我提出让我做她的徒弟,而这对于当时有继续学习意向的我来说,正好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就欣然接受了。”
■蒙娜制衣店的由来
“我第二任师傅叫蒙娜,而我的店名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张阿姨笑着说。
提到张阿姨的第二任师傅时,张阿姨的神情都挺兴奋。她告诉记者,这位师傅可以说是令她改变最大的老师。
“她手把手地教我量尺寸,譬如说袖长需要量到虎口,量男性肩宽时要两边各多出0.5厘米,而对于女性来说则一点不能加。她还教我如何剪条绒,看戗顺茬……而我每天除了白天从她这儿学习裁布之外,晚上回家我还会自己进行练习。平时的时候,还会给自家的亲戚免费做衣服,为的就是将自己技艺学精。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张阿姨略有感慨地说。
当时的张阿姨之所以那么被老师喜欢,主要还是因为她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制衣的喜爱。在第二任老师的教导和她自己的努力下,学习一年多的她,在得到认可之后,再一次地“走”了出去,而这次,她的制衣技术真的能称得上是独当一面了。
“在蒙娜老师的帮助下,我自己的制衣本领又得到了提升。而再一次独自重返这个社会大熔炉时,我少了些刚毕业时的青涩,多了些成年人的稳重,包括承接订单时任务时间的松与紧,对待裁衣服时发生的意外的承受能力……在接每一笔订单的时候,我都会用心地去做,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做工时间上。一转眼,从我在第二任师傅那里出徒走进社会到现在已经17年了。想当年,我做一件普通的衣服还需要3天时间,现在的我半天就可以做完。而这些,都要得益于我的老师蒙娜对我的细心教导与帮助。”张阿姨感激地说。
也正因为对恩师的一份感恩之心,所以,在张阿姨自己开店做衣服时起,她便以她老师的名字作为她的店名。“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换过4个地方,可地方虽变,我的店名却从未改过,都叫做‘蒙娜制衣’。为的就是感谢我的师傅。刚开始取这个名字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去征求老师的意见,可我的师傅却很开心地同意了。”
就这样,张阿姨用她精湛的制衣技术,在17年的制衣之路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很多朋友都是因为她制衣的技术,和她制衣时的理解能力而吸引过来的。因为,能够满足顾客想法的裁缝才值得人们去“回头”。
临行前,张阿姨还告诉记者,现在在她的店里可以看到的都是电动缝纫机。可是在内室还有一台老式的缝纫机,虽然做衣服没有电动的快,但是它却可以做一些电动缝纫机做不到的活儿。也许,就只是简单地为衬衫袖口打个扣眼而已。但是,这也只有老缝纫机能做的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