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好变事业 走缝纫加工路
因为爱好,周永惠年少时学过缝纫技术,没想这一技术成了她今天就业、创业的资本。农转非后,她因有这一技术去企业上过班,又自主创业开过洗衣店、布艺制作店。目前,缝纫加工行业逐渐少有年轻人加入,周永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这一行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把这一门技术传承下去。
掌握缝纫技术 让自己就业创业均受益
近日,孟女士拿着几件旧衣服专程坐车赶到大渡口区古渡春色小区,找周永惠帮忙给她重新缝制。周永惠在这里开了一家经营布艺的门店,支撑她生意的,几乎全是老顾客。对于老客户的要求,她总是尽力满足,哪怕活儿超出了她的经营范围。
周永惠今年47岁,原是大渡口区锁口丘社区居民,因拆迁搬至古渡春色社区,也将自己原本经营的干洗店改成布艺品经营。
周永惠为顾客缝制衣服
“我十几岁的时候,很喜欢缝纫技术,还参加过一个企业组织的培训。”周永惠说,那时,她还是农民身份,没有想到过就业这个问题,只是想多掌握一门技术,方便自己。没想这一技术却让她终身受益。
1982年,周永惠因征地而农转非,她也因为掌握有缝纫技术而迅速就业,在一家生产汽车装饰品的工厂上班。后来,企业倒闭了,她又去过其他企业上过班。最终,她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体会创业艰辛 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2000年,周永惠从工作的企业辞职回家,开了一家洗衣店。辞职的理由很简单:单位给的工资低,她无法供养孩子上学。
而自己开店做生意时,周永惠体会到的却是艰辛。那时她的生意很好,到了冬季,有时一天要接近20件羽绒服来干洗。“我每天要洗衣到深夜,一天总有干不完的活儿,家也照顾不了。”她说。她在外上班的丈夫每天晚上还要来帮忙,才能让她早点回家休息。不仅是累,周永惠还要为自己的粗心“埋单”。她每天都在忙碌和劳累中度过,有时顾客来取衣服时,忙乱中她张冠李戴取错了衣服。这样一乱,便给顾客造成了损失。后来,她在客人送来的每一件衣服上做上标记,对应清楚后再发货,就避免了出错。
“想要干好一件事情,不花点精力和功夫,是干不好的。”周永惠从自主创业中,体会得最多的是“辛苦”二字。
守住耐心细致 迎来主城各区的客户
前年,周永惠的店面因拆迁被搬至古渡春色小区。这一搬动,她也决定改行,充分利用自己的缝纫技术,于是花了10000多元铺货,开了一间近55平方米的窗帘布艺店。
周永惠做事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再苦再累,或是赚不赚钱,她都要把顾客送来的活儿做好。也因为她耐心细致的原因,她做出来的缝纫活儿,针脚细密紧实,均匀一致。这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口碑。她走到哪里,一些老顾客也跟到哪里,同时还带来自己的熟人、朋友。从江北或是南坪,在主城其他区域,总是有上门来找她做窗帘的客人。她也不推辞,再远的地方,都亲自上门为客户测量尺寸。
有时,顾客货要得急,她也尽量满足要求。为了赶制窗帘,她一天要在缝纫机前坐上10多个小时,腰椎和颈椎落下了病根,视力也渐渐下降。尽管如此,她也不找别人帮忙:“我不放心,怕做不好。”
自己干了这一行,周永惠没有怨言,她有着另外一层担心:缝纫技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踏入这一行,她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掌握这门技术,她也愿意带出一些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