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副总回乡与母亲一起开办刺绣厂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经贸公司的副总。29岁的吴太巧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毅然回乡,和母亲办起了刺绣厂。
如果说李琼忠是当地农民创业的杰出代表,那么今年29岁的吴太巧则是当地大学生回村创业的标本。与远霖公司相比,吴太巧的“巧玲刺绣厂”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但这个29岁女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似乎更加艰难。
巧玲刺绣厂开在小街镇的农贸市场内,在吴太巧和她的母亲周树仙小名“玲香”中各取一字命名。单从厂名上就不难看出,这个刺绣厂是母女俩共同的心血。
59岁的周树仙从小喜欢绣花、剪纸
花、画画,这样的爱好后来让她成了当地一家童装厂的设计师。在服装厂工作期间,一次厂里组织前往宜良县服装厂考察,周树仙第一次见到了绣花机。“20个机头的绣花机,100多万,当时我们厂里都买不起这样的一台机器。”周树仙心里暗想,要是能有这样一台电脑控制的绣花机,生产效率不知要提高多少倍。
嵩明村民自家产业规模化刺绣
1993年,周树仙从服装厂出来,与丈夫一起承包了一座水库养鱼。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第一次见到绣花机时的惊喜和震撼。她的梦想也开始与这台绣花机有了关联,“一定要办个绣花厂。”2003年,她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外加东拼西借,一共凑了8万块钱,购买了一台小型绣花机,在水库边搭起的看鱼简易房里搞起了刺绣,一边卖鱼,一边生产一些鞋垫等简单的刺绣产品。
不巧的是,后来周树仙生了一场重病,把家里仅剩的积蓄全部花光。但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她都没有舍得将那台绣花机卖掉。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吴太巧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上学期间不得不寻找各种打工的机会。2006年,吴太巧大学毕业,并在此前打工的一家经贸公司找到了工作。由于销售业绩出色,她逐渐被公司提拔为副总。工资也涨到了每月五六千元,公司还专门为她配置了一台车和一个驾驶员。
“这样的工作不正是我们想要的么?去哪里都有专车、有司机,当时自我感觉很不错。”2010年春节回家,吴太巧看到母亲仍痴迷于绣花,但母亲再没提起想办绣花厂的事情。家里也因为周树仙的病,仍欠着外债。但吴太巧没有忘记母亲的心愿,第一次跟家里提出,想辞掉昆明的工作,回来创办一家绣花厂,帮助母亲实现愿望。
倔强的吴太巧说干就干。没有钱,她想到了寻求政府的帮助。母女两人先是找嵩明县妇联,对方承诺可以帮助申请5万元的无息贷款,但必须要有当地公务员担保。恰好吴太巧的小姨在当地土地局工作,5万元的无息贷款争取到手。但要想办绣花厂,这5万元连买一台小型绣花机都不够。吴太巧又打算以大学生创业为由向就业局提出申请,但就业局的创业贷款必须要有工商执照。吴太巧就到工商部门办理了一个营业执照,再次拿到5万元无息贷款。
有了营业执照,再用贷来的10万元,加上外借的钱,母女俩再次买了一台15个机头的绣花机,在农贸市场租了一个门面,开始一边绣花、一边卖产品。巧玲刺绣厂就此开始起步。
注:(本文节选于原标题《小街:嵩明“老板镇”怎样做出大老板》)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