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人民币“入5”无悬念?

         人民币对不起人民币?这一句当下最流行的“吐槽”,道出了李立的心声。

      2013年12月31日一上班,他就开始不停打电话,第五个电话,他找到了记者,问了一个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明年人民币会是个什么价?

      李立是一家国际知名物流公司的业务经理,对汇率的事基本一窍不通。但这几天,他的老板交给一个新任务,要求他写一个2014年人民币汇率的预测报告。

      李立的问题,在人民币新一轮涨势后,越发显得紧迫。2013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1024,这是人民币在2013年一年之内第41次创新高,至此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来的升值幅度达到了3%左右。这一数值2012年为1.03%,2011年为5.11%。

      “以人民币如此的升值节奏,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进入‘5时代’是毫无疑问的。”这已经成为2013年底市场对人民币前景最主流的判断。问题是,人民币凭什么涨到“5时代”?如此上涨的代价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将会带来何种影响?作为一个金融记者,我们和李立一样,打了N多的电话,试图回答李立的问题。

      民企叫苦

      如果说李立还只是“吐槽”,顾心逸已经跳脚了。顾心逸是贵诗迪商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专门从事服装加工出口贸易。他的公司在浙江有两家服装加工厂,服装的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美国,每年的出口额在2000万-4000万美元之间。“2007年人民币一轮猛烈升值,浙江一些大的出口服装加工厂基本被‘消灭’了,而今年就更彻底了。”顾心逸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颇有些激动地说,“现在浙江几乎没有1000人以上规模的服装加工厂了,我自己的两家工厂也就只有五六百人。”

      “其实现在工厂不缺订单,但是大家都不太愿意接订单,即使接了也不是在自己工厂生产,而是外包给一些作坊,有些作坊专门做袖子,有些作坊专门做帽子,然后拿回来组装,这样企业的成本会省一些,但是产品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顾心逸无奈地说。

      就业也受到影响。他说:“今年起,我们这个行业已经不去外省招工了。往年过年之前农民工回家,我们都会跟他们说明年再来,今年农历年前我们根本就不提这事儿了,来就来,不来就拉倒。年后也没有企业去安徽等外省招工的。”

      谁吞噬了顾心逸的利润,偷走了农民工的工作、人民币?

      从2005年启动人民币第二次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35%,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幅度也已超过了20%。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最迅猛的应该是2007年,一年升值幅度超过6%,企业倒下一大片,那一年我的公司亏损了900万美元。”顾心逸感叹。

      浙江如此,广州也逃不过。专门从事餐具生产出口业务的广州圆骏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财务部负责人易绪红就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今年公司会产生2%的利润损失,大概200多万元人民币。”虽然,易绪红的公司生产的餐具以出口欧洲和南美洲为主,但是贸易结算货币依旧使用美元。

      小企业如此,大型跨国企业同样不轻松。李立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的跨国货代公司,涉及空运、海运、内陆运输等,其所在的部门则负责空运部分。“即使现在每天都向海外公司报一个当日参考汇率。但是,有时候几个小时都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而且幅度比较大,因此由汇率带来的亏损也是避免不了的。”

      顾心逸的企业现在是两头“挤压”,一方面工人的人工成本在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人民币不断升值。“物价在涨,人工的上涨也就避免不了,工人工资必须涨。”

      现在能够救命的就是出口退税了。顾心逸解释:“国家规定我们这一行业的出口退税率是16%,扣除其他一些费用之后,到我们手上是13.68%,而这就是大部分出口服装加工企业的利润来源。甚至有时候,企业为了拿到订单,会在汇率方面多亏损一点,拿一部分出口退税来补贴汇率亏损。”

      顾心逸伤感道:“虽然,每个月银行都会有几千亿甚至近万亿的新增信贷增长,而且社会融资总量也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又有多少呢?我们是站在干实业的最基层的所谓民营企业家,但是感受到的是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成本越来越高。在成本不断高企的年代,我们做企业能不能赚钱就看人民币汇率。而在人民币如此强势的升值下,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甚至都是勉强亏本经营,未来干实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虽然跟客户报价拿订单时已经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并较当时的即期汇价提高一定的幅度进行报价。但显然,我们的预期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实际变化,等到我们跟客户进行结算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早就高于我们自己当初预期的升值幅度,那么就只能自己承担损失。”易绪红无奈道,“我们公司今年的出口总额大概是2200万美元,但是由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损失则达到200多万元人民币。”

      人民币为什么一直要升值呢?人民币升值究竟有什么好处?在接受采访期间,顾心逸不断地反复拿这个问题来“折磨”记者,切实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困惑和难以理解。

      线性升值

      “人民币为什么一直要升值呢?”瑞士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官浦永灏回答了顾心逸的第一个问题。

      “人民币升值,一部分原因是美元在贬值。”他解释说,近几年美元指数一度从近90下跌至目前的80左右,人民币对美元自然会有所升值。

      但这并非全部原因。浦永灏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始终保持小幅升值的态势,真正受市场因素影响比较小,而受政府干预因素较多。

      浦永灏的回答需要更宏大的背景来解读。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元指数经历了几番大起大落。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元指数暴跌至70.7,人民币对美元自然出现上涨。但是随着危机不断发酵,美元的走势开始逆转。因为危机引发的全球避险需求,美元指数很快上升至近88的高点。按理人民币应该下跌,但此时人民币对美元依旧维持着小幅升值的走势。此后,美元指数又因美国经济疲弱的复苏态势,在2011年4月份跌落至近70.7的低点,之后美元指数则基本维持震荡向上的行情。而无论美元如何大起大落,人民币则一直保持着一种“荣辱不惊”的升值姿态。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从2005年至今的8年间,全球经济经历了两次上涨、三次下跌共5个波段,但是人民币对美元几乎只有一个波段,持续升值了8年。”

      “2008年全球经济过热的泡沫破灭之后,美元一度在较长时间内因避险需求而维持强势,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纷纷大幅贬值,但是人民币则始终保持略有升值的步调,从而导致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资产价格大幅上扬,而现在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的后遗症。”浦永灏指出。

      为什么普适的规则在人民币这里会失效?难道是中国高速增长的GDP支撑了人民币单边上涨?

      但这一个新证据很快就被否定。如果说,2011年之前,中国高速且加速增长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动力;那么,2011年之后这样的动力则已经变小了。

      2011年中国GDP增速为9.2%,正式告别此前维持多年的双位数增速,GDP季度增速从9.7%、9.6%、9.4%下滑至9.2%。其实,从GDP季度环比增幅来看,从2010年就已经开始了逐季下降的状况,从12.1%、11.2%、10.7%到10.4%,尽管中国的GDP总量在当年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2012年中国的GDP增幅下滑至8%以下,仅为7.8%,创13年来最低水平。

      “中国近期的各项经济数据有好有坏,并不存在所谓经济企稳的状况。无法理解人民币的升值,很奇怪!”谭雅玲说。同样,在浦永灏看来,近两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是很好,因此也没有支持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基础。“更多时候人们会更直观地用贸易数据来解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国,因此人民币的升值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但是,近两三年中国的外贸顺差不断收窄,因此人民币的升值速度的确应该有所放缓了。”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