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艰难复苏 民企功不可没
2013年的中国外贸,给外界留下了"动荡"的印象。在各种"波动"中,企业"叫苦不迭",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
由此,"今年不好,没感觉到外需复苏,很困难。"这成为了外贸企业2013年共同的记忆。不过,好在7月的促外贸"国12条"出台及时,"救火"得当,从年终的数据来看,今年的外贸基本接近年初的预期--来自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中国外贸增幅为7.7%。
对于这一数据,企业界纷纷表示外贸的困难程度不如统计数据乐观,商务部则表示出了无奈,在外贸运行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外贸能实现这一增幅已属不易。
全年波动不断
2013年的中国外贸,全年波动不断。
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速高达13.4%,4月份增速继续走高,达到了15.7%。高达两位数的外贸增长数据与国内外经济形势严重不符。
这背后原来是一些企业利用内地与香港的利率差,以贸易为名,避开金融管制,将香港的资金搬到内地套利。深圳福田保税区的海关通关纪录显示,一辆装载着申报价格为5973375美元集成电路商品的货柜车,在2013年4月1日到4月11日的十余天时间里,反复进出了54趟,每次申报数量和金额都一样。这样来回"兜圈"货物的增加,使得2013年一季度深圳对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150%。
浙江商务厅有关人士透露,年初的套利贸易导致广东、深圳等地的出口虚高,分别达到70%和90%。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香港地区银行的人民币存款达到6680.6亿元的历史最高点。
在经历了一季度两位数的高增长之后,2013年第二季度进出口增长滑落到了4.3%。
这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去年4月中下旬开始,外管局连续出台6个文件,央行广东分行、海关及地方相继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套利贸易快速得到了遏制,这直接使得5月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大幅回落。
去年5月份进出口增速仅为0.3%,6月份则下降2%--继2012年以后首次出现"双降",出口增速更创下44个月以来的新低。此时,4月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低于50%。商务部重点联系企业出口订单指数、信心指数也出现连续3个月下滑的情况。
在商务部发言人的分析中,原因仍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欧美这些传统市场的需求不振;二是贸易主义抬头;三是成本上升,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2013年的第三季度,进出口增速出现回升,达到了6%。
这直接得益于政策利好。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83号),包括12条政策措施: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融资服务,扩大信用保险支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多种贸易方式,支持民营外贸企业加快发展,更加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扩大进口,调整和完善棉花储备政策。
然而,由于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下滑等因素影响,9月份出口增速在7、8月恢复性增长后又下降0.3%,显示出口回升基础尚不牢固。
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看来,去年9月的单月数据可能更加贴近企业的现状。海关数据显示,9月中国对美国、欧盟等G3发达经济体,以及对金砖四国、东盟新兴市场都一致出现了明显回调。其中,对金砖国家整体出口由上月的6.6%大幅降至-4.1%,对东盟整体出口则由上月的30.79%大幅降至9.78%。
去年10月的秋季广交会,素来被视作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从往年经验来看,秋季广交会举办之时,主要是企业出货的高峰期,此时的接单多为补充库存,还有第二年年初的订单。然而,在本届广交会,大部分出口企业的订单只排到2013年11、12月份,很少有企业接到明年初的订单。
来自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进出口同比增长7.7%。对此,商务部方面评价说,中国外贸能实现这一增幅已属不易。
原因仍是"老三样"
"大家普遍都很焦虑,个别的出口量或许有增长,但是盈利还是不会增长。"对于2013年的经营状况,东莞一家耳机生产厂家告诉记者,该公司产品的出口数量从前年下半年开始就急剧下降,去年上半年出口量减少50%,然而,人工成本增加20%,原材料价格上升30%,税收、租金也在增加。
成本增加直接削弱了中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过,从目前来看,这一状况不仅难以缓解,还可能继续加重。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13年中国已进入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拐点,且劳动力平均薪资较2010年增长了近50%。由此,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现象将更加突出。同时,资源短缺状况突出,对能源需求大量增加,而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也使得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而竞争者带来的压力则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较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高出5~7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尤其是外资企业转移动向明显。联合国[微博]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同期增长率不到8%。东南亚国家开始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越南为制鞋基地,孟加拉为制衣基地,柬埔寨为纺织基地,并形成了在欧美日市场与中国市场的替代效应,2010~2013年,在我国对日本出口逐渐下降的同时,东南亚国家对日本出口增速则达到30%左右。
正如浙江商务厅人士的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和高端制造业同发达国家的产品竞争将日益加剧。同时,随着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能力的提升,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同我国产品的竞争将不断上升。这一状况,预计2014年还会进一步增加,将成为中国外贸的最主要威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