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缝纫机承载勤俭家风
许多缝纫机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一部缝纫机“养”出一群大学生
今年45岁的陈先生家住广厦新城一个新建小区,家中的装修以及摆设颇具现代风格,而书房一角摆放的一部旧缝纫机,与整个家的格调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别看这缝纫机现在‘貌不惊人’,它可是我们家的‘功臣’呢!是‘养’出我们家几个大学生啊!”陈先生笑着说。
陈先生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一共有7个兄弟姐妹,全部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家大小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多亏了有这部缝纫机,减轻了父亲的压力。陈先生告诉记者,抽纱是汕头著名的传统工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是汕头抽纱最辉煌的时代,这也相应带旺了很多家庭小加工业。当时,他家经常承接抽纱加工业务,于是,家里添置了这台“蜜蜂牌”缝纫机,它几乎倾尽了陈先生父母当时所有的积蓄。那时候,负责缝边的主要是母亲和哥哥姐姐,陈先生年纪还小,就和两个妹妹帮忙剪线头,可谓“全家总动员”,所得除了贴补家用改善生活,更主要的是满足了七个孩子的教育之需。
陈先生说,当年如果没有这部缝纫机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效益,他和兄弟姐妹恐怕难圆大学梦。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汕头像陈家这样依赖缝纫机生存的家庭比比皆是。
“退役”缝纫机成了传家宝
抽纱行业今已式微,陈家的缝纫机早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光荣“退役”了,而围绕缝纫机的去留,家庭成员意见不一。
50多岁的陈家大姐当年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她对缝纫机最有感情,认为必须留下来做纪念。但是,大哥的意见却与大姐相左,他认为缝纫机留着不但没什么用途,而且还占地方,不如当旧货处理掉。在众兄弟姐妹中,五弟陈先生属“主留派”,他更倾向于大姐的观点。他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当年能够完成学业,缝纫机功不可没,更主要的是它不但见证了这个家庭的发展和变化,还承载了一家人很多美好的记忆,同时,也是这个家勤劳、节俭、尚学家风的载体,值得传承。最后,这部旧缝纫机被陈先生从父母原来的房子搬到了自己家中,他说,他将把它作为传家宝珍藏,并向自己的子孙后代讲述它的故事。
“老古董”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与陈先生把老缝纫机作为传家宝珍藏不同,市民陈小姐告诉记者,她家的旧缝纫机是退而不休,至今仍然物尽其用。
“80后”的陈小姐告诉记者,娘家的这部“蝴蝶牌”缝纫机是母亲当年的嫁妆,已经在她家“服役”整整33年了。陈小姐的外婆是一位裁缝,当年嫁女儿时以缝纫机当嫁妆应该别有深意。陈小姐的记忆中,她小时候的衣服几乎都是妈妈用这部缝纫机亲手缝制的,也因此,她的童年也比同龄的人更加“多彩”——每次穿着妈妈缝制的新衣服上学,总能引来小伙伴们艳羡的目光。尽管现在的衣服都是买现成的,但是妈妈还是舍不得这部缝纫机,偶尔还会用它来缝制窗帘、台布等一些家庭用品,或者修改旧衣服。
在陈小姐家中,稍微陈旧或者破损的衣服从来没有随便丢弃,用缝纫机稍微修改、加工,一样光鲜亮丽“穿出街”。勤俭朴素的家风,在一件件“重新上岗”的衣物,从一台台旧缝纫机,得到生动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