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我们的传家宝】一台老式缝纫机叙说勤俭家风

      湘潭在线5月7日讯(湘潭日报记者 曾佰龙)缝纫机是过去结婚“三大件”之一。李奶奶家的“传家宝”是一台“熊猫牌”老式缝纫机,这台老缝纫机伴随李奶奶已经大半个世纪。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奶奶家勤俭的家风,随着缝纫这门手艺代代传承。

      缝纫机——爱的见证

      李奶奶名叫李玉芝,今年81岁,家住湘钢新三村。1958年,李玉芝和丈夫蒋绍金从辽宁鞍山来湘潭工作,夫妻工资加起来只有100元不到,还要拉扯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苦。

      蒋绍金非常爱妻子,他送给妻子李玉芝最贵的一个礼物就是这台“熊猫牌”缝纫机。“1959年,我和大哥在楠竹山买了这台缝纫机,当时花了我两个多月的工资。”86岁的蒋绍金说起当初购买缝纫机的经过,仍然记忆犹新。

      81岁的李奶奶还坚持给自己做衣服。她头上的帽子是用废旧被单做的,身上的马甲,是用破旧裤子做的,在佩服李奶奶缝纫手艺的同时,我们被李奶奶这种勤俭的精神所感动。(记者 曾佰龙 摄)

       1962年,蒋绍金从湘潭下放到老家辽宁鞍山,全家人都得北上,当时能送人的东西都送人了,只有这台缝纫机,随着他们全家北上。后来,这台缝纫机又经历了3次“南北迁徙”,直到1981年底,才又重新回到湘潭。李玉芝一直把它视若珍宝,舍不得丢弃。

      缝纫手艺——三女皆传承

      心灵手巧的李玉芝自学缝纫,很快就成了一把好手。“我们家有五个小孩,小时候身上穿的衣服,上学时挎的书包,都是妈妈缝制的。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到过年,妈妈会给我们每人缝制两套新衣服,都是军绿色的,像军装。小时候,总能看到妈妈点着蜡烛,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身影。”李玉芝的大儿子蒋祖国说。

      李玉芝有五个孩子,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三个女儿结婚后也都买了缝纫机,李玉芝手把手教她们缝纫,如今三个女儿都精通缝纫。

      李玉芝说,三个女儿之中,数小女儿蒋南钢最心灵手巧。蒋南钢原是湘纺职工,因为工作原因,平时跟布料和缝纫打交道多,手艺更胜一筹。湘纺倒闭后,蒋南钢靠着缝纫这门手艺,挣钱补贴家用,帮助家人度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日子。李玉芝随手拿出两条裤子,介绍说:“这是三女儿前不久给我做的,我老了,外面卖的衣服一是贵,二是不合身,三女做的衣服很合身。”

      李玉芝的大女儿蒋力军不仅手艺好,为人也很热心,在单位时,蒋力军常给同事缝缝补补。后来,单位见她这么热心,专门买了一台缝纫机,放在工会活动室,让她为职工服务。

      俭朴家风代代传

      李玉芝介绍说,“那个年代衣服布料都很贵,为了节俭点儿,我就将大人穿过的旧衣服拆开,给孩子们做衣服。小孩子穿不了的衣服,再拆下来,做鞋垫,这样一块布料,可以用三次”。

      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李玉芝仍然很俭朴。“那天同事的裤子破了洞,不想要了,我妈妈看见了,想帮同事缝好,同事不想要了,就将裤子送给我妈,我妈就用这条破裤子给自己做了个崭新的马甲。”蒋祖国说。

      81岁的李玉芝,有时候还去裁缝铺捡一些别人不要的碎布片,用来做沙发坐垫。李玉芝拿出了一个模样很特别的沙发坐垫,这个坐垫是由各种颜色的碎布片拼接而成的,这些布料都是李玉芝在裁缝铺捡来的。像这些废布料变“宝”的物件,李玉芝家还有很多。

      李玉芝三个女儿家,都传承了这种家风。“呢子衣服(没有正反面)一般穿久了,会有点掉色、磨损,我们会将呢子衣服拆了,翻边儿重新再缝制,又跟新的一样;有时还将废旧的布料,剪成条,做成拖把,这些习惯都是跟我妈妈学来的。”蒋南钢说。

      现在李玉芝家已是四世同堂,这种勤俭持家的习惯一直伴随着她的晚年生活,影响着子孙后代。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