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企业概况(二)服装企业结构分布
目前将近1500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中,其企业性质和人员规模结构如下:
1、企业性质
目前在大中型规模的服装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为64.97%,其次是外资比例为13.71%,中外合资占比为7.11%,股份制企业占比为5.58%,国企比例为4.57%,台资和港资比例均为2.03%。
由于近几年服装行业市场不景气,外需不振,内需趋缓,再加上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逐渐提升,部分小型民营企业纷纷倒闭,大中型规模的企业总产值增幅逐渐减缓。本次调查的企业中不包括作坊式小型加工厂。受访企业中民营企业比例最大,此外据了解目前市场所有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80%以上的比例。
企业性质对采购行为有一定影响,但是除性质之外企业人员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其采购行为,下面是本次调查企业的人员规模统计结果。
2、规模结构
人员规模为100人以下的公司占比为13.44%,100-299人的公司占比为19.89%,300-499人的公司占比为11.83%,500-999人的公司比例为29.03%,1000-1999人的比例为10.75%,2000人以上的公司比例为15.05%。本次调查的企业是具有一定营业额的大中型服装企业,不包括小规模的作坊式的加工企业。
关于全国服装企业的分布区域,目前没有精确的统计结果,因此本次调查设置此题来做探究性判断,其结果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现状,但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区域结构
目前全国服装产业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这六个地区集中了全国百分之七十多的服装企业。
广东堪称中国第一服装大省,其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台湾、香港等地区,在早期就形成规模产业,而且广东省的服装制造业有明显的地区性专业分工,比如深圳中山主要以休闲装为主,东莞主要生产女装,晋宁则偏重于衬衫,潮州的婚纱晚装和佛山的童装等较出名。不同地区各有侧重。
浙江丝绸闻名全国,1989年,绍兴市就有丝绸企业近300家,年产丝1597吨。“半壁西湖半壁绸”,杭州丝绸城大概有800余家丝绸企业,其店铺总数中54%都是品牌店。绍兴真丝绸产品色泽明亮、手感柔软、条干均匀、伸强度好、清洁度高,远销西欧、美洲、东南亚及香港、澳门等地区。除了丝绸以外,浙江还有很多知名的服装品牌,如宁波、温州、湖州等地是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等众多品牌聚集地。
常熟市是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服装城,全市目前拥有各类服装服饰企业一千多家,年产值一百三十亿元人民币,涌现了众多国内知名品牌。去年常熟服装出口达三点四亿元。目前常熟已汇聚全国各地和国外著名服装服饰品牌一百一十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十多个,名牌经销商一千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服装服饰名品集散地。众多知名品牌都在此安营扎寨,名牌服装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还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福建的服装加工基地主要是集中在石狮、泉州和晋江等地。服装是石狮的传统产业,上世纪80年代,沿海集镇的石狮就以服装款式新颖、种类齐全而成为全国有名的服装市场。当时,全是石板路和尘土路、只有区区几平方公里的城区,如今形成了18条商品街,8000个商铺。每天前来批发服装、小商品或慕名前来购物的国内外客商超过五万人。石狮服装企业注册的服装商标有2000多个,涌现了如富贵鸟、爱登堡、金犀宝、哈德利等著名休闲服饰品牌;石狮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商业网点有5000多家,在海外设立营销网点或办事处300家,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等地成为石狮服装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外销占该市纺织服装产值的一半。
作为全国排名第六的服装大省山东正在组建最大的临沂服装生产基地,但是临沂同其他很多服装生产基地一样,都是从浙江、广州等地进货,价格上没有太多竞争优势。除了临沂,即墨也是山东比较知名的服装生产基地。山东服装产业链非常成熟,有舒朗、红领等知名品牌。
此外上海、北京、安徽、河北等均是全国诸多服装厂家的聚集地。
服装企业的业务结构是影响其采购行为的主要因素,生产的产品不同,其采购行为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专门生产女装的企业和只生产羽绒服的企业其采购费用、采购周期等差别必然会很大,下面是按不同分类方法对服装企业业务结构的统计结果。
4、业务结构
按着装对象分:
服装产品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首先按着装对象分为男装、女装、童装、中老年装,而目前服装企业中生产女装的企业占比60.61%,其次是男装比例为50.51%,童装23.74%,中老年装比例为4.55%。
随着服装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女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由过去的降价竞争,变成款式、时尚、销售等综合因素的竞争,目前深圳、东莞虎门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女装生产基地。我国女装市场中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各个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较低。据统计,2008-2010年连续三年我国女装市场前十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24%左右,前二十位品牌市场占有率在2010年也仅为35.48%。2011年1-11月,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女装市场品牌市场占有率相比前几年有所提升,前十品牌、前二十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分别为27.61%和37.35%。随着女性时装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逐渐加剧,市场中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女性时装品牌,诞生了具有明显区域色彩的产业集群。同时很多规模较大的女性时装企业目前都已延伸出不止一个品牌,中国女性时装企业正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多品类过渡。
男装相对于女装而言更加注重品牌的塑造,中国男装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却很强劲,中国男装经历了政府主导加工期、民营主导加工期、民营主导品牌期三给阶段。目前国内男装有三大产业集群,例如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等主要集中的上海、宁波、温州等生产基地;劲霸、七匹狼等主要集中的石狮,晋江等生产基地,此外还有依托香港、澳门发展起来的珠三角男装产业集群。男装发展紧跟世界流行趋势,但更能满足新时期人们对服装的需求。
舒适和健康是童装的生产理念,随着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童装在款式上也越来越追求时尚,亮片、刺绣、喇叭型裤腿、荷叶边等流行元素在童装设计中呈现,而面料要求也更加严格。福建石狮的“凤里童装基地”、浙江湖州的“织里童装基地”和广东的“佛山童装基地”是中国三大童装生产中心,这里聚集了全国最大资本、最具规模的童装企业,拥有全国最多数量的童装品牌,影响着全国童装经济的发展。随着童装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消费需求,品牌化将是童装接下来的发展之重。
中老年装在目前市场中比重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越来越注重时尚,服装颜色也由之前的暗色逐渐发展成为亮色,中老年装与男女装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年轻和时尚成为老年装追求的理念。
按着装季节分:
服装按季节分为夏装、冬装、春秋装,而这三个类别的服装生产企业占比相差不大,分别为36.36%,39.39%,39.90%。这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因此各个季节的服装需求量相差不大。
夏天穿的服装面料讲究透气、吸湿和垂感,除了工作场合,休闲装较流行;冬装主要是以羽绒服、滑雪服、大衣、外套为主,冬装需要合理的厚度、重量才能产生最佳功效;春秋装比较注重季节美所创造的新感受。但是随着行业发展,反季节装成为一种时尚。此外季节性服装生产受天气影响比较明显,随着全球变暖,目前市场上部分专家人员预测无季节性服装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按用途分:
服装按用途分为内衣、正装、休闲装。内衣生产企业占比为10.61%,正装企业的比例为18.69%,休闲装生产企业占比为40.40%。休闲装作为一种流行趋势,将会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内衣要求面料质地柔软、吸湿透气、具有较好的弹性,轻薄面料悬垂性好、飘逸感强、穿着舒适、贴身合体、无拘谨感,并能充分体现人体曲线。现在已将传统的内衣市场,细分为装饰内衣、补整内衣、保健内衣、及红色系的本命年服饰等。内衣外穿,时装化、个性化、高档化已成内衣市场的新主题。目前全国内衣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汕头潮阳、南海盐步、深圳公明、中山小榄;福建的晋江深沪;浙江的义乌、温州等地,此外上海、江苏的部分地区等也是新兴的内衣生产基地。
所谓正装,是指适用于严肃场合的正式服装,而非娱乐和居家环境的装束。最常见的男士正装为 “衬衫+西服+领带+皮带+西裤+皮鞋”,女士正装常见的有三种类型:西服套裙、夹克衫或不成型的上衣,以及连衣裙或两件套裙。无论是男士正装还是女士正装,面料和颜色都必须精致和考究。
休闲服装一般可以分为:前卫休闲、运动休闲、浪漫休闲、古典休闲、民俗休闲和乡村休闲等。休闲,英文为“Casual”,此词在时装上覆盖的范围很广,凡有别于严谨、庄重服装的,都可称为休闲装。休闲装越来越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衣装,休闲装的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国最著名的休闲服装生产基地是广东中山的沙溪镇,此外福建泉州、灵秀镇也是知名的休闲装生产基地。
休闲装概念广泛、内涵丰富,被演绎成诸多风格、种类的日常装。青春风格的休闲装,通常设计新颖、造型简洁,有粗犷的形象,塑造强烈的个性。典雅型休闲装,追求绅士般的悠闲生活情趣,服饰轻松、高雅,富有情趣。运动类休闲装,是将运动装作休闲装以及改良的运动装,这是人类对运动和自身价值的新观念。牛仔装类休闲装是20世纪的奇迹,美国西部的工人装,竟然成为今天世界上第一流行装,而且追求洗旧感、二手感,牛仔服是休闲装中的主力之一。此外针织休闲装愈来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便装,无论棉针线还是手针线,针线工艺的特点决定了其休闲的性质。
中国服装企业一直都是以贴牌加工为主,生产出来的服装产品低价出口到国外。生产加工是整个服装生产链中利润最少的部分,远远低于设计环节,近几年中国服装企业已经认识到服装设计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产品设计。
下面是目前中国服装企业经营模式的统计结果:
5、经营模式
服装企业中纯加工的比例为10.16%,纯设计的占比为3.74%,既有设计又有加工的比例为86.10%。目前市场中纯设计的企业占比较小,而一般既有设计又有加工的企业虽然已经有了重视设计的意识,但是其设计实力还远远不够。中国的服装企业仍然需要强化设计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服装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研发设计、加工生产以及品牌渠道运营,服装价值链上的利润分配约为:研发设计占35%,品牌渠道运营占55%,加工生产占10%。而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企业中纯加工的企业占比为10.16%,纯设计的企业比例为3.74%,既有设计又有加工的企业占比为86.10%。我国服装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设计研发和品牌渠道运营环节获得的商业价值远远高于生产加工环节,并且开始由简单的贴牌生产向自有品牌设计转型,位于微笑曲线低端的服装加工企业数量将会越来越少。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必须走品牌之路,这需要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的提升;二是品牌建设能力的提升。
注:服装的微笑曲线是指这三个环节研发设计、加工生产以及品牌渠道运营利润曲线似微笑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