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缝补匠和他的老式缝纫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里,“三转一响”的四大件,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是那个年代新人结婚时奋斗的目标和理想。谁要是有其中一件,就是一种富裕和体面的象征。“一条裤子穿九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则是那个时代长辈教给下一代的儿歌,意在教育子女要勤俭朴素。在经济腾飞的今天,一台老式脚踏缝纫机,已经被数十载的时光雕刻成了老古董,而有着缝补手艺的缝补职业更是渐渐消失。近日,记者在宜春城区中山中路崇儒巷认识了一对依然坚守这种传统手艺的夫妻,听他们讲述缝在旧衣里的故事。

      “只有回宜春才有家的感觉”

        缝补匠杨剑师傅和他的妻子李秀红是一对70后夫妻,他们都是宜春慈化人。在不到20岁的年纪,两人在广州一家服装厂当学徒时结识。“教我的师傅是湖南人,前三个月学手艺的时候,每天上午9点开始学,晚上自己练习到凌晨两三点,左手食指要被针扎上几十次,而且男性一般对这种细致繁琐的活儿特别没耐心,记得有一次,我烦躁到把缝衣工具全部丢掉了!”杨师傅说。

        两人于2003年结婚后,一直在外地的服装厂打工,2010年,夫妻俩决定回家乡开家补衣店,他们在宜春城区中山中路的崇儒巷深处开了一家“娟子补衣店”。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原来的进龙和二符巷集聚了一些缝补店和补衣小摊,随着拆迁建新楼之后,补衣匠也渐渐少了。“在大街上你肯定找不到我们这样的店,我们修补一件衣服一般几块钱至几十块钱,虽然挣得少,但是终于有家的感觉了,心也安定下来了!”

        夫妻二人缝补衣服手艺精细,很多人走遍大街小巷找杨师傅夫妻补衣服。杨师傅与时俱进,在网上开起了网店,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习这门传统的手艺。“冬天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因为冬天的衣服比较贵,很多较贵的羊毛衣和大衣破洞了,人们都会选择缝补之后继续穿。”

      “老式缝纫机都是收购来的”

      “娟子补衣店”里有四台老式脚踏缝纫机,这是店里最醒目的古董。之所以说是古董,因为在如今家电普及的年代,这样的老式缝纫机早已淡出人们的生产生活,当年上海生产的“蜜蜂牌”和“蝴蝶牌”缝纫机最有名,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两种缝纫机就已经渐渐不再生产了。妇女趴在缝纫机台板上的身影和脚踩踏板发出的“嗒嗒”声早已成为了一种记忆。记者好奇这些缝纫机到底是哪里来的。

      “我挨家挨户打听,发传单从市民家收购来的!其中有一台放在主人家的柴棚间,机器上积了一层几厘米厚的灰,估计至少放了10年!”杨师傅把这些废弃的缝纫机擦拭干净,滴上机油,使它们看起来锃亮锃亮。

        杨师傅告诉记者,现在的电机缝纫机,对于缝补衣服来说其实并没有这种老式的脚踏缝纫机好用,有时衣服有一个一厘米的小洞,而电机缝纫机可能一秒钟就扎了5厘米,不好控制速度,而老式缝纫机就可根据衣服破洞大小通过双脚踩踏来控制快慢。

         在一位收藏者那里,记者看到过一种“敦煌牌”缝纫机,机头固定在台板上,而不是藏在台板下的机肚里,这种机器很快就被其他机型取代,后来出了带机肚可折叠下藏的机型。如今到网上搜索“老式缝纫机”,竟然有很多收藏爱好者回收,价钱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大家收藏的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旧衣里有人们珍贵的感情”

      每件衣服都有着与主人之间特殊的情感,杨师傅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近80岁的老人找到了杨师傅,带来了一条有巴掌大破洞的毛线裤。杨师傅一看就知道这是条手工织的并且穿了几十年的毛线裤,破旧不堪。

      “老师傅,这条裤子已经烂成这样了,缝补起来很麻烦,估计要50元,花这钱不值啊!”杨师傅不解。

      “别说50元,100元200元我都要补。因为这是我老伴给我织的第一条毛线裤。她在去年离开了……”

      杨师傅懂了,细心地帮他缝好了这条毛线裤。

      还有一次,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来到店里,拿出一条磨破的牛仔裤请杨师傅修补。杨师傅仔细看了牛仔裤,告诉小伙子,这裤子买来也就几十元,与其修补,不如再买一条新的。

      “我以前不懂事,在少管所呆了几年。这条牛仔裤是我母亲给我买的第一条裤子。我现在开始了新的生活,我要永远珍藏这条裤子。麻烦你帮我补好。”小伙恳求道。

      杨师傅缝补的不仅是旧衣上的破洞,还缝补了衣服主人们的情怀和记忆。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