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同志捐资8万多元为村民办缝纫加工厂
你听说过投资8万多元钱办厂,但这个厂却是捐给别人的事吗?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也许会惊讶不已,并持怀疑的态度。然而这样的事情,却在义龙新区龙广镇纳桃村真实地上演了。这个捐钱的人,是龙广镇原人大主席王秉跃。
4月23日一大早,我们找到王秉跃,了解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2011年,王秉跃从龙广镇人大主席的位置退休后,回到了修建在龙广镇纳桃村的故居生活。退休后的他总爱在村里转悠,但村里几户人家,总是隔三差五地吵吵嚷嚷,这一现象引起了王秉跃的重视,经过了解,他逐渐明白这几户人家为啥爱争吵的真正原因。
詹贵先是纳桃村一个贤淑善良的农村妇女,其公公因患脑梗塞,常年瘫痪在床,婆婆先天残疾,詹贵先与丈夫因要照顾双亲,无法外出务工,家庭经济甚为拮据,一家人时常为家庭日常开支和双亲的医药费用而烦恼。另一户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杨幺妹家,房子修得漂漂亮亮,但最近一家人却总是唉声叹气,原来,由于多年在外打拼,丈夫的视力逐渐变差,经评鉴为三级残废。2010年,杨幺妹因患严重肾结石,不得不切除右肾才得以保住生命,再加上常年外出务工,没能好好照顾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性格还十分偏激,目前,一家人正在为是否要继续外出务工而争吵不休……
“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这个问题经常萦绕在王秉跃的大脑里,“给她们一点钱吧,这并非长久之计,最好的办法还是要让他们自己有一条生财之道。”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的王秉跃说。
为了帮助村里类似詹贵先等群众找到一条就业之路,王秉跃先后到广东、山西、四川、云南等省考察,还亲自进入工厂,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番打工仔的生活,可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依旧没有找到适合的就业之路。
今年2月的一天,王秉跃来到兴义,意外地遇到了在兴义搞背带批发的批发商,在与批发商的闲聊中,王秉跃听说他想招工人做背带加工,王秉跃立即问道:“加工是不是手上活?能不能在家里做好后送货过来?”等问题,批发商回答得更加直白,说加工就是相当以前的裁缝,但原材料大部分已经做好,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就行,比裁缝又要轻闲得多。听到这话,王秉跃如获至宝,当即回到纳桃,将这一切告诉杨幺妹等人,大家一想在家也能打工赚钱,并且都是些手上活,都很高兴。然而,随着跟批发商的进一步联系,一道难题又横亘在他们眼前,批发商同意将货运到纳桃加工,但却要求这里的工人必须自备缝纫机,缝纫机虽不算太贵,但对于刚建房治病的杨幺妹等人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于是,开始有人打退堂鼓了……
为了不让这样的好机会溜走,王秉跃把心一横,说道:“没事,这个问题我来解决。”于是,王秉跃用自己积攒下来的8万多元退休金,到兴义买了30多台缝纫机分发给大家,但领到缝纫机的杨幺妹却说:“目前大家都还不会做,怎么加工背带?至少也要让我们学学再做嘛!”
王秉跃一听,觉得有理,于是,他又自己筹钱,组织杨幺妹、詹贵先等5人到广东学习。
“我们去广东的学习费用,王爷全包。”谈及这次学习,杨幺妹对王秉跃这个“王爷”感激不已。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交流做工的心得和技巧,做好传帮带工作,王秉跃又跟纳桃村支两委商量,由于纳桃小学已跟龙广小学合并,目前学校里只有三个班,两幢教学楼中的一幢是空着的,王秉跃希望能将纳桃小学中空闲的房子腾出来,作为缝纫加工厂的临时办公地点,在那里做工也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在得到村支两委和龙广小学的大力支持后,缝纫加工厂成立了。
“我们这里其实是一个临时做工集中地,临时的缝纫技术培训班,但大家都习惯把它叫做缝纫加工厂了。”王秉跃笑着说。
“厂里的员工都很特殊,她们每个人、每个家庭背后,都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与伤痛。你想啊!现在活泼乱跳、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和中年人,有几个愿意呆在家里,不到外面去打工呢?”在王秉跃的带领下,我们到了缝纫加工厂里。
“这个小伙心灵手巧,一天能加工20多条背带,3块5一条,他一天能赚七八十块钱。”王秉跃笑着说。他是厂里唯一的男同志王家贵,早年在沿海一带打工,专做汽车配件,收入不菲。但天有不测风云,他不幸患病,不得不回家医治。缝纫加工厂成立后,在“王爷”的劝说下,王家贵一边治病一边到厂里工作。
“王爷给我们办厂,这真是一件好事,以前我们一直在外面打工,小孩子的性格都搞坏了。虽然在这里挣的钱少点,但能在家带小孩,还能把老人孝敬好,我认为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事。”家住果约村院子组的杨华翠说。
“在外面打工,钱赚了,房子也修了,但身体却垮了,孩子学坏了,老人伤心了,我们都知道常年外出打工不好,但没办法,毕竟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钱啊!所以说,王爷办厂对我们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杨幺妹接着说。
在厂里,我们没有见到王秉跃多次提到的古天英,从在场人员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古天英是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人,一家人搬到纳桃来居住,去年在深圳打工时,不幸全身被烧伤,脸部也被烧去一半,一只眼睛失明了,由于经济问题,不得已回家医治。后来也是在王秉跃的劝说下,一边治病一边到厂里工作。
“别人办厂都为了盈利,你办这个缝纫加工厂虽不说为了盈利,但本钱总该要回来吧?”笔者问。
“我和老伴每月工资近万元,现在子女问题也全部解决,已是无牵无挂,8万多块钱砸进来,我就没想到要收回去。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断了五根肋骨的罗庭会、被烧伤的古天英、摘除右肾的杨幺妹、还被病痛折磨的王家贵等人,能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王秉跃笑着说。
“老话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喜人’,成立这个缝纫加工厂,我只是‘提个桶桶’而已。现在还有很多人想加入这个队伍,但我一个人犹如春天里一朵开放了的花,力量远远不够,要让这个缝纫加工厂如春天般美丽灿烂,就必须依靠社会上众多的有识之士来帮她们一把,只有引得百花开,他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希望。”王秉跃语重心长地说。
如今,王秉跃捐资创办的缝纫厂已经吸纳了50多名妇女培训创业。下一步,王秉跃还希望得得到社会的帮助,打算成立一个“妇女创业合作社”,让大家不出远门就能找到商机、挣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