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百岁缝纫机”
母亲有个宝贝,美国胜家(SINGER)牌缝纫机,那是外婆留给她的。
母亲的缝纫机已近百岁了
父亲为母亲的缝纫机专门制作了木盒子,凳子则是缝纫机原配的
这架缝纫机是外曾祖父在外婆14岁时买来送给外婆的,虽是二手货,可质量很好。外婆十分珍惜这架缝纫机,平时不许旁人碰触,出嫁后又把它带到了夫家。因为太爱这架缝纫机,外婆甚至不许自己的女儿学用缝纫机。因为外婆认为女儿长大是要嫁到别人家去的,她只教自家人——童养媳(后来成了我的大舅妈)学缝纫,偏偏大舅妈学不会;倒是母亲聪明伶俐,一旁“偷师”,学会了裁缝。趁外婆不在,母亲做了件衣服,外婆回来看了也叹服。这才允许母亲使用缝纫机。
母亲女红的天分很小的时候就展露了。最早,外公在厦门开米店,生意甚是兴隆,也算小康之家。抗战时期,时局混乱,厦门沦陷,外公无法继续在厦门做生意,只好回老家开设手工作坊,全家齐齐上阵做面线,家境还算不错。当时,母亲由外婆的陪嫁丫头照顾,她极其节俭,衣服小了、旧了,仍然给母亲穿着。母亲六岁时的一天,迟迟不肯下楼,几天后谜底被揭开了,原来那天母亲裁开面粉袋,为自己太短的内衣袖缝上了一截。面对大人们的啧啧称赞,母亲淡定地回答:“里面衣服的袖子太短了,缩在里面很难受。”
后来,外公病逝,家道中落。患脑膜炎导致疯癫后遗症的大舅与大舅妈离婚,并被送进漳州精神病院;二舅则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云南去;外婆跟着二舅去了云南,缝纫机连同配套的椅子都留给了母亲。
我们小时候,父亲赚钱养家,家务活由母亲“承包”。母亲常常一脚踩着缝纫机,一脚踩着摇篮,缝纫机发出的“镲镲”声,倒成了我们兄妹四人的摇篮曲。母亲用这台缝纫机,裁制出我们一家大小的衣服,还抽空帮邻居、亲戚、朋友裁制衣服。母亲帮人裁衣,从不收费,过意不去的亲友就买些针线送过来。
我们上学后,母亲到工厂去当临时工。在1990年和1992年,母亲两次因冲床失灵出事故,左手中指断了一节,无名指断了一节半,右手食指断了一节。伤愈后的母亲虽然十指残缺,也不复以往的灵活,可拿十指健全的我跟母亲相比,仍有天壤之别。
都说“妈妈能干女儿笨”,母亲在女红方面确实有天分,裁缝、绣花、织毛衣、钩针编织,样样无师自通。而我除了略通绣花,其余的都一窍不通。现在我去看望母亲,经常会带点需要加工的衣物请母亲“帮忙”,我想,让老人觉得自己尚且“有用”,不仅是对老人最好的安慰,也是一种心灵滋养。
算起来,外婆去世已经33年,而她视若珍宝的老缝纫机也近百岁了,至今,它依然不时地在母亲的脚下灵活地转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