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缩短账期 晋江鞋服业受“重创”
受市场整体环境影响,鞋服企业上游供应商的压力也不断增加。为了抵御市场风险,保证货款回收,近段时间来,不少晋江鞋服供应商大力度缩短账期,加强回款控制与管理,甚至有一些供应商明确提出了现金收款的方式。
这一举动不仅改变着晋江鞋服行业上下游供应链原有的交易方式,更触动着整个鞋服产业链的发展状态,直击行业中一直以来存在着的“人情账”、“赊账生意”等现象。业界认为,对于晋江鞋服行业,此举不亚于一场“刮骨疗伤”,虽会带来阵痛,但对提升整个行业的健康度却有着积极作用。
近期,记者在走访本土鞋材商跟面料商时得知,不少供应商针对下游客户的回款周期都做出了较大力度的调整,大部分供应商都将账期定到三个月以内,同时收取客户不同比例的定金,也有一些供应商开始要求客户现金付款。与此同时,许多供应商在接单上也十分保守,宁愿减产也不随便接单。而在此前,半年左右的账期在业内属于极为平常的事。
“林总,你看能不能先出货,账款时间再往后拖两天?”日前,本土某鞋材企业总经理办公室又有一位成品鞋企业老板过来泡茶商洽账期,却遭到林总婉言相拒。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上述鞋材企业就对现有合作客户进行了重新评估,为了避免人情关系,该鞋材企业老板还聘请了专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公司运营,免去了人情交易,减少了家族化管理的气息。据林总透露,目前,他们公司已经砍掉了将近1/4的老客户,其中大多数是原有的“关系户”,这些客户的账期一般都是半年,而现在保留下的客户基本上能实现每季度正常回收应收账款。
无独有偶,龙峰纺织今年年初也对所有老客户都做了资信体系的评估,并制定了一份评估调查表,由财务部跟销售部联合调查,从企业性质、总体单量、回款周期、经营现状、未来战略等几个角度综合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
“经过评估,我们砍掉了20%左右的老客户,主要是一些散的小的客户。砍掉这些客户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回款不理想。通过评估我们发现,这些客户的回款周期从一开始的两三个月逐步拖延到五六个月甚至一年,今年这种客户实在是不能再合作了。”龙峰纺织营销总监梅克兵告诉记者。
新客户方面,龙峰纺织则采取两种交易方式。一种是现款现付,也就是按照“3-6-1”的付款模式,即定货时交30%的货款,提货时交60%的货款,货提完质量没有问题,一个月内再付清余下10%的货款。这种交易方式主要针对外贸客户。
针对内销新客户,龙峰纺织在做完初步资信评估之后,会与其进行尝试性合作,先交30%~40%的定金,货款必须在三个月以内结清,且首批合作货量控制不要大。“为预防出现坏账,今年我们要求各分公司业务员、销售负责人要肩负起对客户全面资信评估的任务,如果出现问题,我们从业务员开始追究责任。”梅克兵介绍。
据了解,龙峰纺织今年新开发的真维斯、以纯、拉夏贝尔等新客户,账期都在三个月以内。
利于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我们有个别一些单子出现了坏账,现在我们正通过法律顾问进行起诉,争取追回一些货款。这两年来,市场经济整体不景气,即使没出现坏账,企业也要自行加强资金风险控制。”梅克兵的一席话道出了本土鞋服供应商缩短账期的心声。
据了解,晋江鞋服行业发达,在发展之初,许多企业都是凭着“熟客”或者“关系户”的相互支持逐步壮大起来的。也正因是“熟客”和“关系户”,互相之间的账期十分模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年终结账的业内习惯,赊账现象也是长期存在。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风险高,但由于竞争激烈,加上这已是行业‘潜规则’,只能这么做生意。”不少供应商坦言,这种情况在行业好的时候没有太大问题,但行业不景气的时候风险就会爆发。事实上,赊账交易是晋江企业界早期最传统、最流行的一种交易方式,也是本土鞋服行业快速经济的无奈选择。
泉州市星达鞋服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东东坦言,从某种程度上看,账期较长确实为鞋服企业提供了继续发展的空间。但随着外围经济疲软的影响,下游供应商难以承受资金回流慢的压力,只能采取相应措施。
“其实三角债问题是本土鞋服供应商老板一直都很头疼的问题,如果可以缩短账期,对于供应商而言当然是好事,不仅如此,它还能促进整个鞋服产业的健康发展。”晋江市铭仁鞋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铭坦言。
曲东东也认为,缩短回款周期将极大地利于鞋服供应链的良性发展。他说,如果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资金回流都快速起来,将带动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更多创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而这些资金还将更多地运用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及增加设备上,从而带动产业链良性循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前一些老客户,我们如果每做一笔单子都要拿份合同去跟他签,对方还会不乐意,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客户都能理解和接受这种做法,因为现在环境不好,整个产业链都在调整改变。”梅克兵告诉记者。
在梅克兵看来,经过此次大规模大力度的账期调整,晋江鞋服供应链都将面临深度洗牌,将有部分企业在这场“淘汰赛”中出局,而顽强生存下来的,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