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业“东南飞”我国何处去?
中国服装加工企业优势正在消失
中国国内制造成本上涨:“用工荒”和“加薪潮”,中国劳动力不再廉价,中国工人们权益意识正在增强,服装企业的日子不再像以前那么好过了。
而对于成本异常敏感的制造行业早已察觉中国的加工优势正在消失。2008年后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当国人笑逐颜开地购买国外商品时,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服装加工业利润空间却在变小。
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业的出口利润率将下降2%-6%。为保证利润,服装品牌必须用更多的美元换取相同价值的服装,成本增加显而易见。另一方面,拥有60亿人口的中国,其工人的数量优势也正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而逐渐消失。中国人喊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老龄化却在提前到来。
在2008到2013的五年间,工业领域就业机会新增了3000万,但中国15-39岁的劳动力人口却萎缩了将近3300万。劳动人口的缺失直接导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在近几年春节长假后集中爆发“用工荒”。
根据专家预期,年轻劳动力人口总数将在2015年减少2000万,到2020年还将进一步减少2200万。
伴随“用工荒”的加剧,“加薪潮”也在服装制造业中兴起。用工人数的短缺和需求上涨,导致服装加工者的工作时间不得不延长。在每周工作6.3天的一线工人中,有47%以上不愿意加班。80后工人们对生活质量、休闲需求的提高,促使服装厂为了留住熟练工,必须提高待遇、改善生活条件。有半数以上的纺织服装厂提薪幅度在10-20%之间,更有12.5%的企业选择上涨20%以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变得不再廉价。
成本的不断上涨,外资企业只有选择撤离。NIKE在2009年3月叫停其在太仓的在华唯一鞋类工厂,2012年7月,adidas“关闭苏州工厂。同年,裕元的母公司宝成关闭了在华的51条生产线,约占其大陆生产线的20%,凡客诚品将部分订单转移到孟加拉,宁波申洲针织集团斥资3000万美元在柬埔寨建立纺织工厂,“试水海外生产”逐渐成为国内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的新趋势。
而那些受到优惠税率和廉价用地政策吸引,将服装厂内迁的小老板们,发现中西部地区并非乐园。或许有部分工人愿意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工作,但内地配套产业链的不成熟,致使原辅料采购、印染加工等环节需要通过物流配送或转移加工。生产质量和工期得不到保障,加上劳动力短缺,企业仍然会面临工人的涨薪要求。
受中国市场现状的种种影响,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或将成为继中国之后,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下一个“圣地”。
服装产业转移东南亚地区风险高
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之后,服装产业转移的下一个目的地,但情况真的如设想般美好吗?
东南亚国家,工厂事故和罢工、抗议事件频发,政策风险高,渐失投资信任。
从2008年开始,消费者们逐渐发现在H&M、ZARA、NIKE、沃尔玛购买的衣服鞋子标签上,madeinVietnam、madeinBangladesh的字眼越来越多。在小小的标签背后是,整个东南亚分流了中国30%的加工订单,孟加拉正在成长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服装产地,而低廉的人力成本正是它们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报告,2012年广州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是352美元,相比之下,越南河内、柬埔寨金边和孟加拉达卡工厂的工人平均月薪分别只有111美元、82美元和78美元。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服装制造业在这里重新看到曙光,投资东南亚成为外商们热议的话题。
在过去5年间,越南的外商投资增长了两倍以上,柬埔寨和孟加拉的外商投资也分别增长85%和43%,达到8.92亿美元和11亿美元。外资的大举进入,服装加工产业的转移,让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依赖服装出口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问题也随之而生。
2012年11月,孟加拉塔兹雷恩制衣厂大火,导致121人葬身火海;次年4月,首都达卡市郊一栋8层楼建筑突然倒塌,致多人被埋,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恶劣的工作环境、横行的黑帮、腐败的政府官员、物价上涨……每一个社会问题都是压死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贫穷的服装业工人无法维持日常生活,不满的情绪正在累积。
2013年9月份,为争取每月104美元的最低工资,孟加拉的服装工人们走上街头进行抗议,抗议活动进行了三天,400间工厂停工。同年底,愤怒的工人们纵火烧毁了一栋十层楼高的大型服装加工厂。而在今年8月初,1600位工人绝食讨薪,要求支付拖欠3个月的工资及开斋节奖金约4130万塔卡。
柬埔寨的情况一样不容乐观。2013年,柬埔寨面料生产协会(GMAC)记录在案的罢工共130起,是过去十年来最频繁的一年。当年年底,30万柬埔寨服装工人举行罢工游行,GMAC号召成员工厂关闭,停止生产三天。最后造成约2亿美元损失以及7000万美元的投资延迟。
在越南,外商面临的问题更甚。社会环境和政体的不稳定;年初爆发的汇率危机;当地工人缺乏专业技能培训,生产率低下;本国原辅料生产仅能满足纺织行业30%的生产需求,绝大部分中高档面料严重依赖进口;今年5月,甚至还发生针对外国投资者的暴力事件,这都让越南的经商环境蒙上一层阴影。
服装厂商逐渐发现,尽管劳动力成本低,但是东南亚国家的可隐形成本和政策风险更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种种考验,而这也动摇了不少外商投资东南亚地区的信心,但也无计可施。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或将向西部转移
很多人现在担心国内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使企业搬到越南去。事实上,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低并不一定具有中国当前的综合性优势。
虽然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在急剧增加,国内为了避免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也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主动降低了2260多种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且人民币的升值也在加快。但从海关统计数据看,并没有因为这些因素而使中国的出口增长明显放慢。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海外买家已经接受了中国产品涨价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并没有出现订单大规模地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制成品的出口国,其他地区根本无法替代中国的出口量。另外,在产业配套、规模生产、工人整体素质以及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中国仍然占有优势。所以,多种因素都让中国目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而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将很难在短期内复制出中国当前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即使是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有广阔的国际与国内市场空间。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大,不可能像日本、韩国那样,在生产成本上升的时候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
制造业大规模移向海外条件远未达到
当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集聚了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实力,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南沿海地区转出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向海外转移,还是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南沿海,在土地、劳动力成本等方面有很大的成本优势,但实际上,单就这点而言,越南等国比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更有优势。例如,越南的劳动力成本现在仅仅是中国中部地区的50%,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有中国中部地区的90%。所以,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除了具备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外,还有其他的优势:
第一,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制造业向国外转移的阶段。当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大规模转移,是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的事。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600美元。具体来看,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或接近5000美元,但是,中部地区只有2000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空间接受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
第二是文化环境的问题。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环境,有熟悉的法律环境,把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可以减少很多投资风险。而如果向海外转移,面临着要熟悉国外法律,特别是要避免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这些都存在着很大的投资风险。第三,最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外需和内需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也使中国内地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