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缝纫机 再过一百年还好用
市民葛阿姨家有一台1910年6月生产的老式美国缝纫机,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老人说,即使再过一百年,咱家这缝纫机还是做活的好助手。
葛阿姨出生于1947年,父亲在大南边附近开中药铺,那时家里生活还算殷实。1958年,父亲从朋友手里淘来一个大家伙——缝纫机,为此,母亲还不开心好一阵。原来,父亲买来的缝纫机,不是新品,而是旁人家淘汰不用的二手货。葛阿姨介绍说,当时市面上有很多牌子的缝纫机,价格大多在五六十元上下。而父亲买这台“二手货”足足花了100元,缝纫机的表面有刮花的痕迹不说,铁质踏板腐蚀得也很严重。母亲埋怨父亲花大钱买了二手货,憨厚的父亲安慰母亲,“你不懂,这是老货,咱这二手的保准比别人家那些新的还耐用。”使用了一段时间,缝纫机果然顺手好用,不但节省了一家人服装上的支出,也为整个小家添了不少生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谁家也不敢再张扬自己有国外的物品。家人怕美国牌子的缝纫机惹事,还特意把上面鸡蛋大小的铁质商标用刀片刮了下来。“我看见过美国胜家的标志,跟我家缝纫机商标上外文字母的形状非常相像。”葛阿姨的爱人金大爷回忆。虽然标志找不到了,可缝纫机原装挡板上,刻印的“1910年6月”的生产日期依然清晰。
几年前,葛阿姨搬新家,淘汰了不少旧物,这台表面破损严重的缝纫机当然也在“淘汰名单”之列。处理时,金大爷拆开缝纫机机身,看看进口缝纫机的构造,却意外发现机身内光洁如新,内部螺丝扣一点上锈的痕迹都没有。“觉得是好东西,就把机头带到了新家。”金大爷说,他到沈阳站附近的老年商店为缝纫机配了电机和踏板,换上新的皮带,缝纫机又能正常使用了!
“多厚的布都能扎进去,我用帆布自己做钓鱼包,老伴自己做京剧戏服、做鞋垫,一点不吃力。”金大爷得意地炫耀起自家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