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片的质量控制与裁床工艺流程详解
一、 裁片工艺质量的控制
裁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裁床车间的技术能力和操作的控制,因此在裁床生产中严把质量关显得尤为重要。
服装的生产工序大致包括生产准备、裁剪工艺、缝制工艺、熨烫工艺、成品质量控制、后整理、包装、储运、生产技术文件的制定、生产流水线设计。以下通过裁片工艺质量控制来说明质量控制与管理在生产工艺中的应用及其作用。
裁片生产是缝制的前道工序,成衣的质量、规格与裁片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裁片的准确性不仅是指服装的形状与纸样形状相吻合,还包括裁片本身的质量,如布纹的走向、有没有疵点、裁片边缘状况等。
裁片的形状直接受布料特性影响,这些特性包括四个方面:柔软性、延伸性、厚度以及布料的整理技术,其中,必须考虑布料经过后处理的颜色及缩水率变化。
二、 纸样及排料工艺要求(唛架)
纸样的完整性对裁片形状造成影响。排料员必须在排料前将衣服的整套纸样与衣服样板进行仔细核对,如果纸样发生混淆,裁出的裁片可能是不需要的,而需要的裁片可能没有裁剪出来,这样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服装;如果纸样上的对位记号被遗漏而造成车缝操作困难,产品质量将因此受到影响;纸样角位或边缘磨损、纸样撕裂会直接导致勾画出来的形状不准确。
排料(唛架)的质量控制影响到裁片的准确性。纸样的排列方式必须保证与各裁片的布纹相平行,因此排料员在排料前必须仔细查看布料,特别是一些有方向性的布料。排料前还需清点纸样的数量,并将衣服裁片上的尺码标示清楚,以便将裁片分类和捆扎。
排料时的线条要清晰,排料图上的线条太粗或排料图复制后线条模糊都会影响裁剪工作的精确度。裁剪刀的馀位根据排料图上各块纸样之间的空位和裁剪刀的宽度而定,如果裁剪刀活动的空间不足,会影响裁剪的准确性,但馀位太多会导致布料的浪费。
排料的宽度须比布料的幅度稍微窄些,否则位于布层边缘位置的裁片往往不能完整地裁剪出来。布料上的条子和格子图案配对的位置不一定要每件衣服都相同,须根据客户的要求而定,而纸样在布料上排料的方式一定要使图案在成衣上是配对的。
三、拉布的操作方法
拉布工作的质量控制也会影响裁片形状的准确度。布边叠对如果不整齐,即布层的一边不是90°垂直,布层边缘部分的裁片就不能完整地裁剪出来。如果布料在拉布后过于松弛,裁出来的裁片就会偏大,而布料拉得太紧,布料在裁剪后回缩,衣服裁片就会比应有的尺码小。
服装企业可通过自动拉布机快速提升拉布、铺布的质量,减少裁剪损耗,降低成本。
布层的方向不正确将导致裁片布纹方向的错误。静电是各层化学纤维布料互相摩擦时产生的,它使布层相互吸引或排斥,导致布层不能对叠整齐,解决办法是将将空气湿度加大,或利用静电消除器将静电消除。
不同缸号之间的布层之间必须采用底纸和隔纸。
四、裁剪的操作
裁剪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首先是裁剪的准确度:如果人工裁剪,准确度就会受到裁剪工人的技术、裁剪方法、排料线条的清晰度和刀锋馀位的影响。检查裁剪的精确度,可以从布层中抽取最高层和最底层的裁片进行比较,看它们的形状是否完全相同。
如果布层上的孔位不是从最高层垂直贯穿最底层的布料,或者对位记号剪得太深或太浅,都显示裁剪效果欠佳。其次是切口:如果裁剪刀不锋利,布料的切口就会有磨损,很难干净利落。
最后是避免布料烫焦或熔化:当裁剪刀切进布料时,两者会产生摩擦,刀刃集聚的热量可能会烫焦布料,而且有些热塑性布料可能会熔化后粘在一起,这种情况不便于车缝工拿取裁片,而且在制成衣服后,穿着也不舒适。
五、裁片的绑扎和标记
裁剪完成后,交付的裁片时应注意控制质量。
裁片裁出后须经过色泽标记、裁片分类和捆扎等一系列的工序处理,将裁片整理好交付车缝。
每一块裁片上都有色泽标记,常用来标记裁片色泽的工具有画粉、蜡笔、铅笔等,不同布料所选用的工具也不同,记号的颜色既不能显露在布面上,又要使工人清楚地了解标记位置。
在固定对色标签时,线和订书钉不适用于组织紧密的机织布料,而热合法则不适用于热塑性布料。
色泽标记后,须有条理地将裁片分类。同一层、同一件衣服各部分的裁片需从同一层布料裁出,如果一扎裁片中有来自不同布层的裁片,可能造成色差;裁片必须是同一尺码,如果混有不同的裁片,会使车缝工工作困难,或出现将不同尺码的裁片缝合在一起的错误。
将裁片进行捆扎时首先应注意工票的完整,工票用来标记并帮助一扎裁片与其他捆扎的裁片相配对,一旦工票漏掉或遗失,要将正确尺码、色泽和数量的裁片配对就比较困难。
六、裁片的配送
裁片的配料要准确,拉链、商标、带条和衬布等配料常在执行捆扎时与衣服裁片捆在一起,附在每一扎裁片内的配料种类、尺码和色泽都必须准确无误;捆扎松紧要适中,每一扎裁片要用绳或布袋捆扎,捆扎不能过紧而使布料起皱;同时每扎裁片数量应适中,每扎裁片的数量多少要根据工厂的要求和产品数量而定,为方便员工工作,每扎裁片的数量一般为12~20片,可通过裁片车等运输工具发到缝制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