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缝纫机的故事
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呼和浩特呼尔西村75岁的卜电花大妈,有一台“无敌”牌缝纫机。这台有着51年历史的缝纫机,陪伴卜大妈走过了艰苦岁月,迎来了生活的春天。“无敌”牌缝纫机见证了卜大妈家生活的变迁。
9月22日,记者在卜大妈家见到了这台缝纫机——乌黑油亮的机身上,用金色油漆写着“无敌牌”几个大字。木质台面如今已变得有些斑驳,铁铸的踏板和支架也早已晦暗,但只要绕上线,铺好布,那欢快的“嗒嗒”声照样响起,布上仍旧留下一行笔直的线迹。
1960年,卜电花大妈的父母花190元,买了一台上海协昌缝纫机厂生产的“无敌”牌缝纫机,给卜大妈当嫁妆。1978年,为了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卜大妈夫妇带着六个孩子,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举家迁到了现在的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浩特呼尔西村。除了简单的行装和生活用品外,卜大妈还把缝纫机拆装后带上了火车。
崭新的缝纫机摆放在卜大妈一家人来到新疆落脚的土屋里,被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当时这可是村里的第一台缝纫机啊!虽然没有正式学过缝纫技术,但靠着心灵手巧,卜大妈练就了一手缝补衣服的好手艺。有的邻居拿着破了的衣裤请她帮忙缝补,有的乡亲干脆拿来布料请她裁剪缝纫,卜大妈都一口答应,并且免费完成。“左邻右舍的,帮忙做件衣服不算啥。”卜大妈说。热心肠的卜大妈得到了村里人的称赞,不时有邻居给她家送些瓜果蔬菜表示感谢。
今年已经40岁的柴文琴,是卜大妈的第四个孩子。她说:“我们6个孩子都是穿妈妈用缝纫机做的衣服长大的。”在柴文琴记忆中,“吃完晚饭后,妈妈就坐在缝纫机前,哼着小调给我们姐弟缝缝补补。有时候我们一觉睡醒了,还能听到缝纫机‘咔嗒嗒、咔嗒嗒’的声音。”就在这样单调的声音里,花缎子棉袄、的确良小褂等衣服,穿在了柴文琴姐弟的身上。
卜大妈一家人的生活在社会变革中变化着。1983年,400多块钱的三人坐沙发搬回了家;1986年,600元的单缸洗衣机搬进了门;1989年,2000多元的“三洋”牌电视机摆在了柜子上;2004年,电视机被换成了39英寸的“TCL”牌;2005年,3000多元的“容声”冰箱摆放在了客厅里;2008年,“联想”牌电脑搬进了儿子的房间……“现在,家里每年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历数这几十年的变化,卜大妈感慨万千。
原本在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无敌”牌缝纫机,逐渐淡出了卜大妈一家人的生活。家里缝纫机的“嗒嗒”声慢慢少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商场里卖的衣服款式多,很少再穿妈妈用缝纫机做的衣服了。”柴文琴说。
但是卜大妈舍不得扔掉自己的老伙伴。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她,在家里依然闲不住。“看着孙子的衣服新新的就不穿了,我舍不得扔掉,闲下来就给他们做鞋垫使。”她还把儿子的旧牛仔服改成了购物袋,她认为用这个去超市买东西,环保也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