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专访原协昌缝纫机厂厂长陈国有

          记者:像我们父母一辈,七八十年代结婚的时候,基本上女方陪嫁都想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请陈总介绍一下当时市场上蝴蝶缝纫机的情况。
     
          陈国有:蝴蝶缝纫机在当时来说应该在我们国内是最畅销、牌子最好的。作为一般的家庭来说,按那时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高档的家庭装备。那时的生活条件就是缝纫机、自行车这类的产品。
     
          我们的蝴蝶牌缝纫机历史比较悠久,建厂于1919年,很早。那么它实际上生产缝纫机是从1942年开始的。那时候生产的不是我们现在的家用缝纫机,而是草帽机。那时候一些南洋的一些客商、客户,看到我们国内的农民带草帽,还是非常需要的。所以就做草帽机,那是作坊用的工业缝纫机。
     
           从1945年,那时百姓就有所需要了。看到外国人的胜家缝纫机进来之后,发觉这个很好。我们当初的创始人就从46年开始装配。因为没条件生产,零件买来,自己搞一个车库,修修配配,就做起来了。那时候的蝴蝶缝纫机不叫蝴蝶牌,它叫红狮牌。就是这个产品,那是很好的,以后工厂就逐步逐步扩大。
     
           一直到解放后,那时候我们国家对居民消费很重视,要把妇女劳动力从手工的缝缝补补解放出来,开始对缝纫机重视了。于是上海的缝纫机行业快速发展,很多小私营者生产缝纫机零件,就逐步形成家用缝纫机自己配套,自己生产整机这样的规模。
     
           蝴蝶缝纫机发展得很快,国家也重视。我们从1979年开始每年产量突破100万台,那时候还是供不应求。那时候年轻人结婚成家的条件,就是要缝纫机。然后就去商店里排队,托各种关系。后来到80年代初没办法,开始凭票了。那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每年只能生产多少,我们百货商店收购多少,还有外贸企业也要,蝴蝶缝纫机在国外也很畅销。国内百货公司也要,外贸公司也要,他们两家抢着要。那么国家就规定多少出口,多少内销。那时候我们工厂里面有外贸收购驻厂员,他的办公室就驻在厂里面,生产出来东西检验下来好的,他就定下来。内销的话,百货站、百货收购站它也有人驻场我们工厂里面,作为检验员,驻厂检验员。每天出来多少他都知道,出来以后就送到他们百货公司的仓库里去,就是他的了。那还是满足不了啊,后来怎么办呢?就发票子。后来到什么程度:我们一台缝纫机一百三四十块钱,票子也要卖五六十块钱一张。那时候是非常非常紧张。这样一来,我们的缝纫机还是供不应求。
     
           贴牌生产
     
           陈国有:一直到80年开始,对外地生产缝纫机的厂商,国家轻工业部就要求对口帮助。我们协昌缝纫机厂就对口重庆的一个缝纫机厂。你要帮助他们把缝纫机生产搞上去,包括行政管理、产品图纸、工艺、装备都扶植起来,培训他们的技术人员,培训他们的操作工人,都到我们工厂来。我们也派出一套干部到他那里去帮助他们培训,就这样扶植起来,也能生产了。那时候我们行业内好多缝纫机厂都这样的。对重庆、云南、西安的,都是对口的。到后来,我们就定牌生产,贴我们的蝴蝶牌。因为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得还不是很好。怎么办呢?开放之后,他们就到我们厂来说了,我们连起来,用你们的牌子,把我们蝴蝶缝纫机的产量扩大,能让市场销得好一点。最早的一家是河南的开封缝纫机厂,我们跟他们搞合资合作。他出来的牌子贴我们的蝴蝶牌。我们派检验员和我们装配车间最好的师傅常驻在那里,让我们最好的老同志抓各道工艺生产,包括零件生产,主要的岗位都我们去。他们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完全是按照我们的工艺要求培训的。这样一来,就是从80年开始,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到后来,90年代以后,他们的最大产量每年也有40万台。后来,87年到安徽芜湖缝纫机厂,他也跟我们说了定牌生产,我们也是一样的条件到那里,注册在那里,工人、技术人员都过去。这样一来,国内蝴蝶缝纫机数量就比较大了。
     
           记者:等于那时候很多外地的厂,他们造的缝纫机贴的都是我们的蝴蝶牌,质量方面是有保证的?
     
           陈国有: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技术工艺、技术标准都我们自己去把关的。

           记者:那时候缝纫机的供应很紧张,拿票子也买不到。那如果是缝纫机厂里员工的话,是不是也有买不到的情况?
     
           陈国有:也有。那没有办法,我那时候生产出来每一年的产量不能留一台在你自己厂里销售。都是百货公司拿走的,要么外销的。我们自己企业里的员工或者干部都不能留一台给自己,不可能的。他也是一个居民,也要到市场上面去,按照社区的比例发下来,按照单位的渠道发下来,然后去登记,谁要登记缝纫机,谁要登记自行车。登记完了之后还要排队,今年给你或者明年给你,就这样的。我们工厂里自己也这样的,我们的工会组织好,哪一个要用了去登记。他不是光要缝纫机,还要自行车。你要缝纫机,要自行车,先去登记登好,再一年一年排下来。就这样的。
     
          记者:除了我们80年代对口帮助的企业之外,在江浙地区我们的技术人员去得也比较多,也开设很多小型的工厂是吗?
     
           陈国有:江浙地区主要是我们缝纫机的零件配套。因为我们的质量要求很高,自己生产的量上去了以后,零件配套也跟不上。所以要去一些厂去扩大产量,他们的技术和装备肯定也不行,那么我们就要派人去,把他们的工艺制作改造好。比如我们缝纫机配套的电机、多功能的电机,还有配套的我们缝纫机的台板。都是配套的,整机我们在江浙地区没有。那时候到外地生产也不是我们工厂自己说了算,还是要轻工业部。他说你跟哪家去对口帮助,他就规定你去,不是我们自说自话到外面去找的,不行的。那时候完全是计划经济,按照国家计划。他要你去帮助他们,你就去帮助他们。那时候他们的销售差一点,我们的销售供不应求。那怎么办呢?因为轻工业部它每年也要增长的,它就让你到那里去,都是有国家工业计划的。
     
           记者:因为当时市场已经很供不应求了,为什么国家的量还是定得不高,让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陈国有:我们工厂也有自己的原因,生产的设备、厂房、技术都有限,都难以扩大。像我们这样轻工行业企业国家都没有投资的。要靠我们工厂自己进行技术改造,都要我们工人进行技术革新,这样才把生产量翻上去的。不像现在国家有多少亿的投资,没有的。设备的话,我们的工人技术员自己把设备进行改造,比如生产零件的设备,生产缝纫机机壳的设备,都进行改造。原来单机生产的,后来改组合机床生产,再后来改流水线生产。技术改进之后产量才能上去了。所以原来我们80年代初的产量达到100万,到94,95年达到160万左右。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也不投资。因为它知道你这种老的传统工艺技术没有大的发展。就是它要投资也是工业缝纫机,后来国家要发展工业缝纫机。因为家里都是买衣服穿了,所以要扩大,就发展工业缝纫机。当时我们也生产工业缝纫机,但是量不大,集中精力还是要生产家用缝纫机。后来国家就逐步逐步发展工业缝纫机。所以到90年代后家用机慢慢才下来,我们缝纫机92年93年还凭票的。
     
          记者:我们整个缝纫机行业从一开始的家用机为主转变到重点到工业机,这个转表对我们协昌或者蝴蝶这个品牌有什么影响?
     
           陈国有:那没有,因为它是两大机类的。一个是家用缝纫机的,一个是工业缝纫机的。那时候我们工业机也生产,但重点的精力还是放在家用机上,把有些工业机也开发了,但毕竟量比较小,发展不快。主要还是家用机。
     
           记者:后来的话,我们的衣服都可以自己去买成衣,不用自己做,家用机市场就萎缩了,工业机发展上去了。您觉得缝纫机长时间比较火,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国有:那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吃穿用住,穿也是很关键的。后来也不是为了自己做衣服,他在家里放一台缝纫机,就是家里有这样的身价。那时候我记得一个家里有一个三五牌的台钟,一台缝纫机,一个自行车,那你这个家就不错了。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