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铭:台州,致力打造成中国缝制设备“智”造之都
台州市缝制设备行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作为台州这个缝制设备之都的行业组织,在台州缝制设备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台州的缝制设备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产业规模?在当前的关键阶段,缝制设备产业要从简单的机械生产转变成更多科技含量、更高智能化的产品,在这个重要时期,台州将如何实现这一历史的转折?台州缝制设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胡玉铭为我们详细道来。
记:作为我国缝制设备行业之都,台州在我国缝纫设备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请介绍一下目前台州缝制设备产业概况。
胡:台州市是我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是全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生产和出口基地。缝制设备行业是台州市六加一主导行业之一,缝制设备产业群是台州市工业经济的区域品牌,台州市缝制设备行业无论在生产规模、技术结构、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行业内部的协作效应等方面都表现了一个高速成长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飞跃”、“中捷”、“杰克”、“宝石”、“美机”、“通宇”、“汇宝”、“顺发”、“宝宇”、“大洋”、“中森”等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带,表现出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台州市缝制设备产业主要分布于椒江、路桥、黄岩、玉环、温岭、临海等地,其中70%以上的缝纫机整机和零部件企业均汇集于椒江下陈。目前,台州共有缝制设备及零配件生产企业500余家,年产值200多亿元,年产缝制设备300多万台套,占全行业总量的40%。从业人员约4万人,产品销售遍布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台州缝制设备产业除了在数量和规模上占优势之外,在科研以及人才等软实力方面有哪些优势?
胡:我市缝制设备工业凭着机制优势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台州缝制设备产业正朝着企业结构调大、技术结构调新、市场结构调外的方向发展。飞跃、杰克、中捷、宝石、美机、琦星等企业已成为国内缝纫机行业排头兵。近年来我市缝制设备企业在迅速扩张规模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狠抓科技创新:在硬件上投入巨资引进柔性电子控制生产线、电脑加工中心及先进的粉末喷涂技术,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在软件上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加大科技创新。
飞跃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入选国家外交部“外交礼品”和中联部“党际交流礼品”,在国内外打响了FEIYUE、YAMATA 品牌,曾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出口名牌”、“国家免检产品”,跻身“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 杰克不仅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且以企业文化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JIT(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的推进,进一步优化了企业运作的流程,提升了企业满足客户要求的能力。自2010年以来,杰克公司全球销量一直遥遥领先,行业综合实力排名第一。中捷是缝制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是国家缝制机械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500强民营企业、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龙头骨干企业、“国家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企业”,率先在全行业设立省级缝纫机研究院企业,现已形成中国国际缝制产业园。浙江琦星电子有限公司是集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设广州研发中心主要研发缝纫机用伺服系统;北京研发中心主要研发绣花机、缝制设备特种机为主;杭州研发中心主要研发通用伺服及其他自动化伺服系统,同时公司同8所大专学院、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载体。
综上述,台州企业在既定的产业格局下,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推进信息化和精益生产、加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强化突出主业,打造国际竞争力。
记:缝纫机最早在我国的起源地是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区。但是后来台州异军突起,形成了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地。您认为台州形成缝制设备之都的历史背景和契机是什么?
胡: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德国、意大利这些传统缝制设备生产强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因市场竞争激烈而相继破产、兼并、转产或转移到境外生产。缝制设备的行业布局和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调整,也使市场得以重新划分。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给我国缝制设备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国内形成以标准、上工、天工、华南为主导的市场格局。
九十年代以来,国内缝制设备的生产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工业缝制设备逐步取代了占主导地位的家用缝纫机,以满足服装工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凭借灵活的民营机制和“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迅速跻身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行列,创造了以“民营主导加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特别是台州市政府把缝制设备产业作为台州主导产业之一给予产业培育及规划发展,行业中有大大小小的制造企业近千家,他们组成了缝制设备的“台州军团”,多年来,在国际国内市场大环境的磨砺中,在谋求发展的进程中,军团中的许多企业都走上了创新、转型之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变了原来缝制设备行业中标准、上工、天工、华南四大公司控制市场的格局。我市飞跃、中捷、杰克、宝石、通宇公司进入全国缝制设备行业十大企业之列。台州缝制设备行业已成为全行业的“主力军”,并成为世界缝制设备主要产地之一。形成新的市场格局。
记:经历了2008金融危机以及近年来的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在历史机遇和挑战的背后,台州缝制设备行业企业作出了哪此相应的调整和布局?
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缝制设备行业结束近10年的快速增长,全面步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低速发展成熟期,台州企业纷纷将发展重心从上规模求速度快速向优化生产结构、重质量效益、求做精做强等方面进行战略调整。经过近几年经济波动考验,台州缝制设备企业家都在考虑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如何加强管理、走差异化道路、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和实现长远发展。所以台州的缝制企业都有的清晰的发展模式及特点:一、大型企业如中捷、杰克等,在既定的产业格局下,保持规模优势,重点在加强供应链建设、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推进信息化和精益生产、加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强化突出主业,打造国际竞争力;飞跃在成功实施产业重组的基础上,坚持缝纫机主业不动摇,加快转型升级并向缝制机械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发展多功能家用机、智能吊挂系统、电脑横机等相关产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经营风险的管控,呈现出多元化平行发展的良好态势;宝石公司积极调整、优化和提升缝纫机主业,主动瘦身并集中资源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引进资金和人才来优化企业的管理和资本运营结构,加强财务管控,强化品牌质量和国际营销能力建设,企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二、中型企业如美机、顺发、汇宝、宝宇、求精、佳岛、大森等,在巩固产品综合性价比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在优化生产结构、提升质量、加强基础管理、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推动企业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型,更加注重产品的价格、质量、品牌及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与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充满发展信心和积极向一流企业迈进的决心,在激烈的竞争中茁壮成长。三、以专、精、特为特征的中小型企业如中森、大洋、百惠、力佳等,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坚定差异化发展路线,继续瞄准附加值高的中高端产品,重点在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工艺质量攻关保障能力等方面加强投入,打造拳头产品和核心优势,向产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经营深入推进。四、部分无任何制造能力的装配型小型、微型以及作坊型企业,正呈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是部分企业看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空间,加快转型,谋求长期发展,开始在产品质量、营销渠道、产品品种等方面下功夫,增加投入,推动企业逐步成长;二是部分企业继续走市场投机路线,随着赢利空间快速缩小和产品质量门槛的不断提高,这些企业有的已经开始选择退出市场,长远来看,这个群体将逐渐消失。
综合等等以上情况:台州市缝制设备行业各大龙头企业家经历近两轮年的经济低谷徘徊考验,对行业经济规律预判能力增强,企业发展更加理性、务实,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产品结构较快升级,质量提升成效明显,台州缝制机械行业更加坚定的走上了转型升级发展新路。
随着下游服装行业对高效缝制设备的需求升级,极大地推动了缝制设备机械的发展。纵观缝制设备的发展现状,未来台州制造的缝制机械将借助机械、电子、气动、微电脑智能控制等相关高科技于一体,对传统的服装技术加以改良,进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性能和自动化水平,在制衣功能上向多能化方向扩展,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以适应服装企业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产品贴近个性化的新趋势并满足服装工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记:产品同质化和企业间的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一度影响着缝纫机企业。如何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让企业能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中发展?
胡:由于台州缝制机械产业配套非常完善,产业分工过细,使缝制机械沦落为单纯的产品组装行业,低行业门槛、参差不齐的下游需求、短平快的赢利特点,吸引了当地大量人员和资本进入,造成重复投入严重。跟随式发展模式现阶段尚未根本改变,低行业门槛和重复投入引发的同质化、低价竞争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建立起有序、自律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需通过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缝制机械是完全市场化和充分竞争的行业,要优化、调整行业结构,只能通过内在的力量来建立进入门槛,通过快速升级使低水平投入无机可循。目前,台州大中型整机企业一方面加快产品向机电一体化全面调整,另一方面逐步提升机壳和零部件加工在自身制造链中的比重,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意识,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注重工艺、标准、技术、检测、标准等基础管理工作,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品牌的内涵化和服务的个性化,在行业全面树立起“一分价钱一分货”质量共识。
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下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把产品做好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企业家普遍从重市场向销售、质量、生产、管理等并重进行转变,对技术、质量、生产、采购、营销、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应发挥政府和地方协会的作用,深入调研和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及缺口情况,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企业现有人员培训提升、走出省外甚至到国际市场进行人才引进等方式,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规划,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通过3-5年的时间,为台州缝制机械行业发展提供充足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储备。
加强专业分工与资源互补,发展主业培育核心优势。目前台州产业集群的专业分工日趋明确,这种既分工又协作的产业体系有助于各企业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资源发展好自身的强项,有利于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做精做专,有利于行业在科技创新、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产业集群的全面提升。企业应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分散型投入模式,要充分借助外在资源,积极培育核心优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记:作为最大的缝制设备产业基地,台州的发展吸引了全国行业人士的目光,台州缝制设备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胡:在台州市政府轻工主管部门和台州市缝制设备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具体战略举措的逐步实施,台州市缝制机械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聚集度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地位和影响日渐增强。2006年,台州市被正式授予“缝制机械制造之都”荣誉称号,成为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级轻工特色区域。今后,台州缝制设备行业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建设世界缝制设备的研发、制造中心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集聚人才为支撑,以培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拓展两个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做精产品,扶强企业,壮大产业,把台州打造成中国缝制设备“智”造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