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老裁缝招徒难 部分缝纫店谋求转型

           说起裁缝店,就想起小时候看到街巷中带着眼镜的老裁缝坐在缝纫机前,一边踩着脚踏板,一边来回送着布料进行缝合。现在许多人都已经习惯到商店里去购买批量生产的时尚衣服。同时,学习裁缝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些裁缝师傅仍在坚守传统的经营模式,而另一些裁缝师傅则开始转变经营方式。

           从事缝纫苦中也有乐

           近日,记者在州城民族广场旁的小巷子内找到了一家裁缝店,店主刘女士正坐在缝纫机前为顾客订做衣服。刘女士今年43岁,在州城从事裁缝行业已经20多年了。她告诉记者,她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拜师学习缝纫技术的,当时父母觉得女孩子学习缝纫技术,也算有了一门手艺。刘女士学这行的时候,裁缝行业还处于高峰时期,一起去学习的同龄人非常多。

           刘女士刚出师的时候在老家建始县高坪镇开了一家缝纫店,那时生意好得不得了,来店里订做衣服的顾客很多。那时候每当别人提起自己是裁缝师傅,脸上总有一种自豪感。后来,她嫁到州城来了,也将自己的裁缝店开到了州城。

           近10年来,机器统一生产的服装越来越多,许多裁缝店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刘女士2005年以前还收过几个徒弟,他们出师后也在州城开了自己的店,不过现在有的徒弟已经放弃了裁缝店。

           现在,刘女士的裁缝店,有时帮顾客订做西装,也为顾客做衣物修整等业务,有时还为某些企业订做职业装,总体来说,老式裁缝行业已经不及从前“辉煌”了。

           刘女士告诉记者,做裁缝这一行属于旱涝保收,发不了财,做一天活赚一天钱。做这个行业很辛苦,说着还给记者看了看她那双布满茧子的双手。“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坐不住,也吃不了这个苦,近几年都没有人来学艺了。自己在这一行已经做了20多年,也不愿意再改行了,干着自己的老本行虽然苦但还是挺高兴的。”刘女士一边干活一边说。

           部分裁缝店谋求转型

           家住州城舞阳坝的甘先生,今年42岁,做裁缝也有20多年了。甘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裁缝,裁缝行最红火的时候应该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甘先生称,他从小跟着父亲学裁缝技术,上世纪80年代末在州城二街开了一家裁缝店,当时生意特别好,为老百姓订做各种生活服装。后来,传统裁缝行业开始走下坡路了,甘先生就开始琢磨着将业务进行转型。

           2003年,甘先生将自己的裁缝店开到了州城东风大道,并且取消了原来衣裤缝补的业务。只是偶尔给顾客订做西装,主要经营企事业单位的团体服装订购,还有民族服装的制作。这都是由于现代服装对市场的供应趋于饱和,如果只按照传统方式经营,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才进行经营方式转型。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现在一般到裁缝店里去做衣服的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光顾。州城市民张小姐表示,裁缝店做的衣服大多款式陈旧,还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拿到衣服。而现在市场上买的衣服可供选择的款式很多,购买起来也方便。

           家住州城近50岁的蒋先生表示,现在商场的衣服太贵,便宜的质量又不好。而在裁缝店里订做一套西装一般在500元左右,量身订做的衣服,穿起来也合身,同样的价格,布料却比市场上的好,自己每年都会在裁缝店里做一套衣服。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