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的“蝴蝶”到好莱坞的“赫本”
一篇关于香港“末代旗袍师傅”的文章中,65岁的刘安庆在最现代的香港,坚持着1950年的手艺。
包括《花样年华》很多香港电影中,摇曳生姿的旗袍都出自他手。他的“未老宝刀”便是一台四五十年之久的“蝴蝶”缝纫机。
“我刚结婚那会,缝纫机是个稀罕物。我大姐二姐家都有‘蝴蝶’。我曾找大姐借了几天用,大姐很快就要回去了。那时,我太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缝纫机了。”在上海缝纫机商店,一位阿姨忍不住忆起“蝴蝶”与自己的青春岁月。
笨重的黑头、铮亮的转盘、金色的蝴蝶……在很多人生活里,“蝴蝶”缝纫机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对于中国整个缝纫机行业来说,“蝴蝶”更可看作行业兴衰起伏的一个缩影。
1919年,民族资本家沈玉山在上海郑家木桥街创建了协昌缝纫机厂。1966年,继“金狮”、“无敌”等商标后,“蝴蝶”正式成为该厂缝纫机的商标,并凭借过硬的质量、新颖的外形红遍全国,成为中国缝纫机第一名牌。
文革对“蝴蝶”几乎没什么影响。70年代,厂里还试制出JH5-1型多能家用缝纫机,并通过了上海市自行车缝纫机工业公司的技术鉴定。当年产值达到了8198万元,上交利润2468万元,协昌被国家定为行业龙头企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一名普通工人收入仅有三四十元,但蝴蝶牌缝纫机却要150元。1972年4季度开始,上海百货公司印制“缝纫机购买券”在各系统、各区县的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分配,凭票供应缝纫机。
“我们自己企业里的员工或者干部都不能留一台给自己,也要到市场上面去买。”一次采访中,协昌缝纫机厂老厂长陈国有回忆,即便是企业职工也没特权优先买“蝴蝶”。
那个时代,甚至百货站和外贸公司在协昌缝纫机厂内都设有收购驻厂员一职,“蝴蝶”缝纫机一生产出来就被运往百货公司的仓库或者出口,内销外销都供不应求。
“蝴蝶”在非洲、东南亚、中东南美声名远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和印尼还因“蝴蝶”商标打起了官司。虽然中国“蝴蝶”进入印尼市场较早,但并未意识到商标注册问题。当时便有商人在印尼现行注册了“蝴蝶”商标。这样一来,中国“蝴蝶”在印尼就属侵权。
为了保护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耗资二十余万美元,历时八年,利用销售在先的大量证据,协昌终于打赢了这场官司。之后,“蝴蝶”格外重视商标及知识产权的维护,并设专人负责商标注册事务,已在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商标。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有80多家缝纫机制造厂,几百家零件配套厂,中国缝纫机产量峰值曾一度达到1,287万台。上海乃是中国缝纫机主要产地,约占全国累计总产量的50%,占中国缝纫机总出口量的80%。其中,“蝴蝶”、“蜜蜂”、“飞人”等是最畅销的品牌。
“当时,生产蝴蝶牌和飞人牌缝纫机的工厂工人各有5000人和7000人的规模,”上海上工蝴蝶缝纫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宝翠说起“蝴蝶”的辉煌,“很风光。”“蝴蝶”如同旧时上海滩的女明星胡蝶一样,抢尽了风头。
1980年代,服装成衣业迅速发展,缝纫机民营厂家遍地开花。相形之下,协昌缝纫机厂体制死板、人才流失,产品单一、负担沉重……“蝴蝶”翅膀挥动速度逐渐慢了下来。随着国家取消对厂家价格补贴,奄奄一息的“蝴蝶”也没能逃脱在国内市场消失的命运。
2000年,对于“蝴蝶”来说应该被记录在册。因为就在那一年,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工申贝,则由原上海轻工系统的上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申贝办公机械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经资产重组后建立的集团型企业)收购了“蝴蝶”与“蜜蜂”等商标,并将进出口权交给了进出口公司,“蝴蝶”酝酿重生。
“现在蝴蝶缝纫机最新款可拼出400种花样,附有USB功能,用USB 拷贝出电脑上你想勾勒的图案,直接连接到缝纫机上,就可以缝制出你想要的花纹了。”前不久,上海自主品牌形象展上,“蝴蝶”缝纫机缝纫出的一张奥黛丽赫本肖像拼布让所有人震惊。“现在,这台机器就是各大展会上的赫本。”朱宝翠颇为自豪,因为“蝴蝶”这次亮相,已摇身大变。
上工更将目光投向了欧美工业缝纫市场,一举收购了杜克普、百福等4家德国著名老牌缝纫机公司。如今,在国际市场上,上工蝴蝶与美国胜家齐名,被列为世界上最好的两个缝纫机械品牌。
时光荏苒,上工蝴蝶并不固步自封,从上海滩的“胡蝶”到好莱坞的“赫本”,“蝴蝶”显然正在不断“蝶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