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平衡的分析方法
服装制作需经过纸样、裁剪、黏朴、车缝、钮门、整烫、包装等多个部门,而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有少则几个多至上百个的操作工序所组成,生产中把这些工序组合成多个工序,并将工序连合成一条条的生产线。从总体看,每个关联部门的链接就是一条整体的生产线。
笔者认为,生产线平衡也应该涵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平衡,如裁剪与车缝,车缝与后整的平衡。而本节的生产线平衡,是指缝制车间的流水线上每道工序负荷之差距最小、流动顺畅,减少因瓶颈工序的时间差所造成之等待或滞留现象。
从理论上是可以达致一个完全的生产线平衡,但如果缺少管理和控制,这个平衡也不能维持下去。有很多因素随时都可能影向平衡,例如:员工的表现高于或低于预测、缺勤率高、机器故障、质量方面的问题、生产前准备不足、疵布及裁片供应问题、物料欠缺等等。
一、 生产线平衡目的
1、物流快速(材料及制品),缩短生产周期;
2、减少或消除物料及半成品的周转场所,有效利用空间,避免隐藏问题;
3、消除瓶颈,提高生产效率;
4、稳定产品质量;
5、提升工作士气,改善作业秩序。
二、 生产线平衡的简易分析方法
生产前的平衡工序编排不论如何完善,也只能说是一种理论上的平衡,如果考虑周详、准备充分,可使其平衡较为接近实际,但在生产中仍需要作实际调整。
1、通过车间的管理看板显示的每时段产量或工序中的在制品堆积找出瓶颈。
2、了解瓶颈原因,是品质问题则及时找出原因预以解决;如果是速度与时间达不成平衡,笔者建议可采下列方法:
利用秒表测出瓶颈工序的实际作业时间。如果该工序由几个工序组合,就需要测出各工序的作业时间并加总。<注:秒表记时是记录从车位拿裁片开始,到车缝完成后放下制品结束这一过程的正常作业时间,计时过程中如有作业以外的停顿时间则不记入内,同一工序可记录三次并算出平均时间,将时间单位转换成分钟>计算出该工序的实际生产能力。
工序实际生产能力=工作时间<上班小时×60分钟>÷(作业时间+(作业时间×18~24%<浮余率>))。
作业浮余:是指材料、设备、工具、方法等,在连续作业中偶然会产生的异常或失误而导致的非正规作业时间,例如:断针、换线、疵布、工具掉地、车缝停顿次数变多等。人的浮余:因身体上的需要而中断工作的时间,如:上洗手间、饮水,因身体疲劳而降低了工作速度。
这些宽裕按一定的比率外加,通常为实质时间的18/%~24%。
将瓶颈工序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目标产值或小组实际生产能力作对比,即可明确显示瓶颈的程度,依此而作适度的改善或调配。
例子:某流水线工作时间为8小时,目标产值158件。秒表测出瓶颈工序的实际作业时间为3.28分钟,浮余率为20%,要清楚计算出瓶颈程度。
瓶颈工序之实际生产能力=(8*60)÷(3.28+(3.28 ×20%))=122件
瓶颈工序实际能力与目标差距=158-122=36件
上述方式较为简便,能快速地发现瓶颈,明确计算出实际产能与差异,可使现场管理人员对瓶颈作有的放矢的适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