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瑛:要将机绣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王文瑛:1944年生于杭州,199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杭州机绣”非遗传承人。1983年首创机绣双面异色异物绣技法,是我国唯一一位缝纫机刺绣的国家级大师。
机绣技艺已达顶峰
希望能全部传给下一代
在杭州机绣的发展历程上,王文瑛创造了很多第一次。上世纪70年代,她成功一次性绣成双面异色绣作品《枫叶银鸡》台屏,一面是金鸡,另一面是银鸡。从此,杭州机绣从被单被套这样的日常实用品,提高到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1983年,王文瑛又首创机绣双面异色异物绣,作品《新疆男女小孩》刚一出世,就在当时引起轰动。这里不得不提她的另一件代表作——曾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震惊的双面异色异物乱针绣《雷峰今昔》,现藏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正面是彩色的雷峰新塔和西湖风光,背面则是黑白的雷峰古塔和旧西湖,设计者正是王文瑛的先生叶方达。对于这幅作品,王文瑛爱护有加,建议博物馆每年都有一段时间将它从展厅撤下,让它休息一下。
王文瑛做机绣,已有50年光景。今年3月,她完成了一幅双面异色异物绣《地戏脸子》台屏,历时一年。其间因为用眼过度,还不停地流眼泪。画面上的贵州傩戏木雕面具,有着特别的质感,甚至比木雕本身都要精细,两面图案的每个细节都不尽相同。
这样的双面异色异物绣,王文瑛目前为止只做过4件,因为真的很难!“这种技艺已是机绣的顶峰,这件算是我的收官之作。”
对于机绣的技艺,王文瑛一直求新求变,创造了很多新的针法。在机绣领域,已达到艺术的巅峰,她希望将这些杭州机绣的技艺全部传给下一代。
机绣是杭州的特色
招的徒弟都是杭州人
这种两面不同颜色和式样的图案,是如何用缝纫机绣出来的?!
其中的奥秘,就藏在那台“蝴蝶牌”缝纫机中。王文瑛就运用这台机子,上下两条线,绣正面的时候,反面也同时完成,制作的蓝图就印在脑海里,一气呵成。缝纫机上的针不能转弯,还要配合机器的运转,制作难度可想而知。
2011年,杭州机绣入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文瑛是传承人。她觉得是时候收关门弟子了。
“国大师带徒”活动开始之前,王文瑛只留下一个男徒弟吴敏华还在坚持做机绣,他早几年已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了。事实上,师徒二人是杭州仅存的两位机绣艺术家。收徒的消息一放出去,想来学的人不少,曾有位中央美术学院的男学生,拉着王文瑛的手请求收其为徒,但被她婉言拒绝了。“机绣文化是属于杭州的特色,一定要在杭州代代相传”,这是王文瑛收徒的首要前提。
现在的5位徒弟都是杭州本地姑娘,都有绘画基础。刺绣用的丝线也是杭州产的,从丝绸厂买回来后,先要手工将一大摞线绕到一个个木线轴上,光这一道工序就十分繁复。每台缝纫机边上都有一个十几排抽屉的小柜子,每层都放满了五颜六色的丝线。为了快点掌握缝纫机和针法,两年时间,徒弟们几乎每天都练到七八点,丝毫不敢懈怠。
学好缝纫机和针法
功夫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学习机绣,必先踏好缝纫机。5个徒弟来学机绣之前,连缝纫机都没怎么摸过,王文瑛就手把手地教。先从踏空车开始(不装针线),师父说停,就要马上刹车,而且轮子不能倒转。然后再教绷架怎么捏,手势如何移动……
机绣有100多种针法,基础的3种针法——拉针、包梗和插针,徒弟们就学了1年。说着,徒弟倪砚清从柜子里拿出练习时的布条,有几十来块。刚开始练习时,走线都是歪歪扭扭的,越到后来,渐入佳境,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色彩艳丽的花朵都会绣了。
徒弟们学得认真,王文瑛都看在眼里,教起来同样尽心尽力。“我早上醒来就会想,今天要教每个人做些什么;晚上睡下去又在想,明天去怎么指导。”每次绣新作品之前,徒弟们都要先将稿子呈给师父看过,王文瑛会从机绣的角度考虑,绣出来的效果好不好。
去年,4位徒弟都被评上了助理工艺美术师。刚过去的11月,每个人的作品都在西溪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上拿奖。王文瑛说:“这需要有创新、实践多,才能做得好。”
怎么把一张画绣好?王文瑛给出了两个字——会看。“对于作品,要学会处理细节,从选题和配色也要自己求变。只要学好了,功夫就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绣的是单面,待明年,徒弟们就要开始学习双面绣和双面异色绣了。
缘起:2012年9月,杭州市推出“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详见本报2012年9月19日报道),赵锡祥(萧山花边)、王文瑛(机绣)、嵇锡贵(陶瓷)、陈水琴(手绣)、朱炳仁(铜雕)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徒弟,并在5年内传授传统技艺。2012年底,共有24位徒弟纳入5位大师麾下,开启传承之路。
如今学艺已有两年,第二站,我们探访了位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的王文瑛机绣工作室。一大清早,缝纫机“嗒嗒”的声音就相续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