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那嗒嗒的缝纫声

      母亲离开我们已三年,在当下衣食无忧的生活中,也总能想起母亲为全家操劳、和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解放初期全家人搬到北京,靠父亲的工资收入生活,母亲挑起家庭主妇的重担:伺候年逾花甲的爷爷奶奶;照顾不谙世事的我们兄妹几个。同时要打理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用、吃喝拉撒睡。

      母亲每年每月每天都得统筹协调,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匮乏收入又不多,一大家子吃饭这件事就很让人头疼,粮食定量不够吃,想买副食钱又紧,购买做饭的主副食材料得专款专用,一分钱也不能挪用。想吃点心糖果必须等到过年,温饱开销有了结余才可以解馋。那时粗粮比细粮多,母亲用少量面粉和多半玉米面做成金银卷,用玉米面包馅做菜团子,尽量粗粮细作。冬储大白菜菜帮口感不好,母亲就把菜帮剁馅放些虾皮做成包子。母亲还能让蔬菜、食品物尽其用,把白菜、圆白菜根里的白芯切下做成凉拌小菜;把芹菜莴笋的叶子、萝卜缨撒在汤面里;把吃带鱼剔出的主刺洗净,放在炉台上焙干,烤成香酥的美味。母亲会在菜价最便宜的时候,买来茄子、豇豆、萝卜等晾成菜干,把西红柿做成酱,充实冬季蔬菜单调的饭桌;在白薯大量上市时,母亲把白薯晾干保存,既可以制作淀粉,也可以熬粥用。

      母亲会让全家每个人都穿戴整洁,跟大多数家庭一样,新旧缝补各三年,单、棉、夹衣都是买布料自己裁剪手工缝制。大人衣服袖口裤脚磨损了,母亲重新剪裁缝制改给小孩穿。家里人多该缝补的活计没完没了,后来母亲咬牙省吃俭用买了缝纫机。有缝纫机加快了制衣、缝补的速度,后来增加了孙辈的衣服也不在话下。

      我小时候傻乎乎地淘气,挎上母亲缝制的布书包,穿着母亲做的衣裤鞋袜上学,路上遇着煤堆也上,见石头、土坷垃抬脚就踢,每天回家就成了小土孩儿,不是衣服刮了口子就是踢破了鞋,从来不会体谅母亲的艰辛,第二天穿着母亲补好洗净的衣裤鞋袜,照旧疯玩野跑。我以为母亲就是能人,没有她解决不了的事,如同今天的超人。

      母亲平凡劳作一生历经艰辛,她无私、无求,无争、无我,后来母亲年岁大了,依旧是默默地关注我们,是我们眼中慈祥与和善的老人。2011年她安然度过米寿,无疾而终,这是她修来的福分,母亲也一定把慈爱的笑脸带到了天堂。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