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七旬老裁缝“裁剪”自己的别样人生

      在市广播电视大楼旁的小巷里,一处民居在路边开了一个门,七旬老裁缝赵正全就在这里专门替人修改衣服、皮包、皮衣。虽然地势偏僻,但每天前来找赵裁缝的人却络绎不绝。

      “你这件衣服是浙江人做的,一看裁剪就晓得。虽然做起来方便,但改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咯!”摊开衣服,赵裁缝一眼就看出了衣服的产地。不管多难改的衣服,多难修的包,到他手里就变得简单起来。

      出生“世家”却自学成才

      解放前夕,遂宁“赵氏森林服装店”几乎是无人不知。以中式服装为主的赵氏服装店因为做工精致、裁剪有型,一件旗袍的手工钱就值两担米。尽管如此,当时遂宁的官太太们还是争相找他们做旗袍。赵氏森林服装店在当时名声大噪,徒弟众多,甚至有不少同行前来投奔。赵氏森林服装店的老板赵海林也被推选为裁缝行业的遂宁商会理事长。解放后成立工人合作社,赵海林又被推选为裁缝行业的合作社社长。这位在遂宁红极一时的裁缝正是赵正全的父亲。因为家庭的原因,赵正全打小就会踩缝纫机,几岁就可以帮家里打杂,缝件衣服,做个裤衩完全不在话下。

      树大招风,解放后不久赵海林就在“三反”运动中遭人陷害,家产被全部没收。劳教释放之后,赵海林已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而赵正全也因为天性顽皮,12岁便被送到裁缝社。此时已心灰意冷的父亲,早已顾不上他。因而,即便是出生于裁缝世家,进入裁缝社之后,赵正全也只能从打杂做起。裁缝社里裁剪的裁剪,打衣服的打衣服,想要把裁缝的手艺学全,就只能靠自学。

      在裁缝社,赵正全从12岁干到18岁,直到被调至白龙江林业局时,还是没有学到真正的手艺。在广元的大山里,每到休息时他就拿出随身带去的尺子和剪刀,找来旧报纸铺在床上,一边翻书一边在报纸上画线、裁剪。时间一长,周围的人开始找他做衣服。“那个时候穷,帮别人做做衣服,至少能混顿饭吃。”

      他的人生“三起三落”

      回到遂宁后,赵正全在街道工业重操旧业,当起了裁缝。1973年,赵正全在街道工业鼓捣起遂宁第一个皮件厂——朝阳皮件厂。他辗转重庆、成都、南充拜师学艺,又通过关系贷款2500元,成功建厂生产皮包。因为当时极少有搞皮革的,皮件厂很快名声大振。几年后,朝阳皮件厂已是红红火火。此时,有人打起了厂长的主意,几番找茬。赵正全一气之下离开了皮件厂。

      此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赵正全正准备甩开臂膀干,政府找上门来,要他去一个经营不善的皮革厂当厂长。皮革厂很快有了起色。厂子活了、资金有了,又有人找茬了。直脾气的赵正全一气之下又辞职了。

      这一次,赵正全决心大干一场。为了搞自己的皮件厂,他发动自己的徒弟、亲友们集资。1984年,集资建起来的涪江皮件厂开业了。前两次在皮件厂的经历,积累的人脉帮了赵正全不少忙。再加上赵正全的手艺好,涪江皮件厂很快搞得风生水起。最红火的时候,他租用排涝站五间空房搞生产,30多个工人经常都要通宵加班。南充、广安、梁平、内江……到处都有涪江皮件厂生产的皮包。赵正全性格爽快,视工人们如兄弟,但和某些部门的人却搞不拢。再加上身体的原因,90年代初开始,涪江皮件厂的规模慢慢缩小,到1993年正式结束。

      六旬老将再次出山

      “赵裁缝又出山了!”1995年,赵正全在街市花园支起摊位重操旧业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衣服、皮包……在赵正全手中,再难的活都变得简单。一生都爱较劲的赵正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太简单的活不接,别人接过的活不接。“我这个人就是这个毛病,越难的活我越想干。”

      几年前,赵正全将小铺搬进了现在的地方。虽然地势偏僻,但慕名而来的人却踏破门槛。

      赵正全一生都爱琢磨,全国各地的衣服,他一眼就能看出产地。每次改衣服前,他都会点燃一支烟,琢磨片刻才动手。赵正全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再干裁缝。不少人替他惋惜一生手艺无人继承,但一向潇洒的赵正全却说:“没人继承就算了,地球离了哪个都照常转。”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