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现代服装集成制造系统(一)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步入了一个更辉煌的21世纪。在20世纪末,对整个社会及经济起着重大作用的,除了那些重大科学和技术成果外,应该说是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的形成。现在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都不能离开这一市场独立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国家不论起点如何,经济状况及技术水准如何,在市场竞争面前,都将遵循同一尺度:性能/价格比。如何来适应这种竞争,从管理体制、经营策略、方法到技术手段,世界各发达国家正组织大批学者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思路,其研究涉及企业内部的充足与改造、企业间合作及竞争、跨企业组织等问题。提出了诸如灵活制造企业(Agi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虚拟”公司(Virtue Company)、插入兼容企业(Plug Compatible Enterprise)、工厂网络(Factory Network)及进一步发挥人的作用,特别是多专业人员协调工作(Teaming Work)的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和日本率先推出的准时生产(Just In Time)及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等等。

           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直译为计算机集成制造,或称计算机综合制造、计算机集成生产。它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哈林顿(Joseph•Harrington)博士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CIM是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综合应用,旨在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和响应能力,由此,企业的所有功能、信息、组织管理方面都是一个集成起来的整体的各个部分。”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从一个工厂内部实现信息集成、功能集成,把过去建立的一个个自动化孤岛有机地联结起来,使企业总体优化、内部优化,达到全局优化运行。它是一个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技术基础。反映在达到新意义下的TQC,即统称为市场竞争的三要素,T指压缩新产品研制及产品交货周期;Q指提高质量;C指压缩成本。

           CIMS是一种基于CIM理念的计算机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优化的制造系统。CIMS是一项能指导企业以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规划、营造和调整经营模式,采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完成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经营决策和市场服务,改善企业产品的T、Q、C、S、E。即以最短的上市时间(T—Time to Market),最好的质量(Q—Quality),最低的成本(C—Cost),最优的服务(S—Service)及最清洁的环境(E—Environment)来满足不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CIMS主题是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一个主题。其战略目标是,在离散、流程及混合型制造业中建成150~200家各具示范特色的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CIMS应用示范企业;开发出一批占领相当市场的CIMS单元技术与系统集成产品,并通过应用示范和目标产品发展促进我国CIMS高技术产业(系统集成及产品)的形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工程实验室,取得一批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一批CIMS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人才,促进实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服装生产企业模式

           人人皆知,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大要素,而穿衣问题又被列在首位,这说明服装和服装企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服装是人们生活中每时每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服装行业维系着千家万户。人们对服装的追求往往被看作是衡量其生活水平的一种尺度,服装行业的兴盛也往往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标志。

           服装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在人们的着装意识中得到反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风格,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中表现出来,也在不同格调,不同款式的服装、服饰中表现出来。

           我国服装生产企业按产品分成男装、女装、童装专业型生产厂和综合产品生产厂。一般来说,专业生产厂的设计能力、技术实力、设备条件、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较高,产品开发能力较强,规模也较大,一般在500人以上;而综合产品生产厂因其生产品种杂,变化频繁,一般不设专门的设计部门,产品开发能力相对较弱,仅生产一些大众化、市场上出现过的、成本较低的产品,生产规模也较小,从几十人到上百人;还有一些属于个体作坊式手工操作的裁缝店,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一些特体人或中老年人,在市场上不容易买到适合自己穿着服装的这些群体。

           我国目前服装工业化生产基本上使用的是生产流水线,根据生产品种的不同安排流水工艺,生产线的排列主要有课桌式和对排式两种。

           课桌式流水线(适合大批量生产) 

           在我国目前服装企业中,课桌式生产线是最为常见、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产方式,班组人数30~80不等,视产品品种和场地条件而定。

    图1 传统课桌式排列

    图2 改良课桌式排列

          对排式流水线(适合相对不变产品生产)

    图3 对排式流水线

           小批量快速反应生产线

           为了适应市场多变的新形势,服装生产的批量变得越来越小,而传统的大流水线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因而产生了小批量快速反应生产线。

           ◆单元同步系统(Unit) 

           特点:生产工艺不固定,机台可随时调换。一人一机,坐式操作,见图4。

           ◆模块式(Modular)生产系统

           班组人数9~14人,见图5。 

           特点:生产变化灵活,采用站立式生产方式,每人独立完成一件服装。缺点是对操作人员技能和素质要求很高,每人必须对线上所有设备使用自如,熟悉加工工艺。由于采用包单件的生产方式,每完成一道工序后立即移动到下一道工序,人员频繁的移动显得忙乱,有时会发生两人(或几个人)因工序相同而争用同一设备的情况,劳动强度大。

    图4 单元同步系统

    图5 U型生产线

          ◆重机模块式生产线(JUKI)

    图6 重机模块式生产线

           班组人数9~14人。
           特点:生产变化灵活,采用站立式生产方式,一人操作一台或多台设备。缺点是设备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

           ◆组合式模块生产线

    图7 组合式模块生产线

           班组人数9~14人。 
           特点:生产变化灵活,采用坐式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人一机,但对耗费工时较长的某一道或几道工序,再增加一台设备,以求生产流水节拍平衡。 
           共同的缺点:机台排布时常变化、杂乱,通道不规则,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火灾、爆炸、地震等),不利于人员紧急疏散。

           吊挂式生产线

           吊挂式生产系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服装生产高效传输而研制开发的生产系统,其代表主要有美国格柏的GM-100型、GM-300型,瑞典伊顿2000型、2100型以及日本重机、兄弟、德国杜克普等公司开发的吊挂系统。主要特点是:采用计算机管理吊挂传输系统的应用,在提高服装产品质量(减少油渍污迹、降低尺码错号率、提高生产率)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在服装的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管理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在线实时产品数据采集与传输、自动生产节拍平衡与调度、优化生产工艺路线编排等,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不利因素主要是占地面积较大、一次性投资较高(平均每个工位4 000~8 000美元),对于密集型生产、投资力度较弱的服装中小型企业来说,使用廉价的人力传输(捆扎式搬运)仍是其首选。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