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见证艰难岁月
如今,自己动手做衣服的人少了,家家户户的缝纫机渐渐成为一种摆设,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在我家就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木质台面已严重破损,铁铸的踏板和支架早已锈迹斑斑,用脚一踩踏板,仍能发出欢快的“咔嗒咔嗒”声,照样可以使用。
1960年,我从四川老家来到新疆,最终在十团2连安了家。结婚有了孩子后,又要工作还要照看孩子,自己动手一针一线地缝衣服要花费很多时间。听说用缝纫机做衣服省事又省时,做出来的衣服款式新颖、漂亮,令我羡慕不已,下决心也买一台。那个年代,买缝纫机需要凭票供应,没有票是买不上的。
为了买台缝纫机,我想了很多办法,无奈只有托连队的上海知青帮忙。那会我所在的连队有不少上海知青,上海知青有回上海探亲的机会,职工可以趁这个机会托他们探亲回来时捎带一台缝纫机。
购买一台缝纫机要花费不少钱,我那时工资低,一个月只有几十元,要买一台缝纫机,我们全家就省吃俭用,为此丈夫把烟也戒了,用一年时间我才攒够买缝纫机的钱。我工作的班里有名上海知青,正好要回去探亲,他走前,我把钱交给了他,托他购买缝纫机,他当时就拍着胸脯对我说:“大姐,你放心,我一定给你带一台缝纫机回来。”
一个多月后,这名知青从上海回来了,给我们家带回来一台崭新的蝴蝶牌缝纫机,我摸着缝纫机内心激动不已。缝纫机摆放在家里,左邻右舍来串门时都爱不释手地抚摸着,露出羡慕的神色。当时在连队职工家庭中有缝纫机的不多,我们家是第三个购买缝纫机的。
没有正式学过缝纫技术,我就向其他会缝纫技术的人请教,他们都很耐心地教我,我认真学习,慢慢掌握了缝纫技术,学会了缝纫衣服和其他东西。有时邻居拿着破了的衣裤请我帮忙缝补,有的干脆拿来布料请我裁剪缝纫,只要我会的,我都尽量满足他们,全部免费。我热心帮助大家得到了连队职工们的称赞,还有些人给我家送些瓜果蔬菜表示感谢。
那时,工作较忙,白天没有时间做,只有利用晚上,点着煤油灯做,煤油灯烟大,不一会儿屋里就烟雾弥漫,鼻子也是黑黑的。有时候为了帮别人赶制衣服,孩子们一觉睡醒了,还能听到我脚踩缝纫机“咔嗒、咔嗒”的声音。
如今,团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收入逐年增加,要想穿新衣服,都到商场去购买,现在家庭几乎没有谁自己动手缝制衣服,缝纫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我虽然今年70多岁了,眼睛也花了,但我仍舍不得扔掉陪伴了我40多年的老伙伴。有时,孙子孙女的衣裤破了,我就自己动手用缝纫机补好。有几次,老伴让我把缝纫机当成废品卖掉,我还把他骂了一顿。后来,搬进楼房居住时,孩子们也让我不要带,我仍一意孤行把缝纫机放进我的卧室,让它永远地陪伴着我。
这台我使用过45年的缝纫机,陪伴我走过了团场开发建设的艰难岁月,也见证了团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要把它当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子孙后代从它身上了解团场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