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他的那台老式缝纫机
这是一台旧得不能再旧的老式缝纫机,产于何地、何年、何月,我无法考证。但是它在我家的历史上,在我的记忆中有些年头了。
当年,我的老父亲正是凭借这台缝纫机养育了八口之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在我的成长中,这台缝纫机功不可没!转动它的皮带轮,虽年代久远,但机头踏脚的声音仍然那样清脆,这声音把我带回那尘封的记忆中,带回它陪伴老父亲的日日夜夜。
记得那是上世纪50年代,父亲带着身为长女的我,从市郊老家来到位于铁西兴顺街南九马路的九路市场,在市场的中央,建起了一处泥糊的板房,开办了一家以我母亲名字命名的“莲英服装店”。在裁衣服的案板下搭建的板床,就是我同父亲休息的地方,父亲每天迎来送往,靠这台缝纫机为客人打理服装,有的是新布料,有的是旧布料,有做中山装的,有做洋服的,有做花布衬衣的,也有做连衣裙的,更有时缝缝补补。
每到周日,父亲用手推车推着这台缝纫机,带上剪刀、尺等工具,到位于兴华街南端的沈阳工学院门口,在那里摆摊,为工学院的学生缝缝补补。父亲边干活边对我说:“看见了吗?你将来也要向他们学习,上大学!”父亲常说:“这些孩子考大学不易,出门在外更不易。学生不挣钱,旧衣服缝缝补补,给点就行。”一天下来,三角两角地加起来也能挣个几元钱。父亲言语中既有对大学的景仰,又有关心、爱护,更多的是同情。
父亲的这些话语,伴随这台机器,在我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就是这台缝纫机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从晨曦微露到满天朝霞,起早贪黑,维持八口之家的起居生活。父亲逢人便说:“再苦,再累,也要供儿女读书,要让子女进学校,受教育,出息成人。”
在这种理念下,他鼓励我们练书法,过年的对联、福字都要求我们自己写,鼓励我们多读书看报,鼓励我们打球、滑冰、游泳,陪我们参加市里的大型聚会、联谊活动,让我们变得开朗、大气、兴趣广泛。父亲睿智纯朴的教育理念,让我和弟弟妹妹们健康成长。也正是依赖这台缝纫机和父亲的辛劳、手艺,让我成为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成就了我的前途、事业。
望着这台旧式的缝纫机,望着机头那斑驳的漆片,往事的一幕幕浮现眼前,回想起父亲98岁高龄的一生。他生于1914年,卒于2012年,经历了战乱、解放、个体经营、合作化、人民公社……跌宕起伏的百年间,一位中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小心谨慎,含辛茹苦,用辛勤的劳作,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哺育、教育了后代,留给我们的不是金钱,而是善良、真诚、勤劳这些美德,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望着这台缝纫机,睹物思人,我仿佛又看到灯下劳作的父亲的身影,看到了那慈祥的微笑,听到了他谆谆教诲。缅怀父亲,感恩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