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时装定制风潮带火了老裁缝铺 网购带火“老生意”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时候,新衣成了过年的标志,只有逢年过节才添置新衣裳。一到了节点,那时街头小巷的裁缝铺都忙得不亦乐乎:一辆小铁棚车、一位戴老花镜的中年妇女踩着缝纫机,做着改裤边、换拉链等零活……

         “好的时候,一天能收100多单生意呢。时过境迁,后来做衣服的人渐渐少了。不过现在又流行回来了,不过改叫‘私人定制’了。”在苏州开店三十余载的老裁缝钱永元告诉记者,做了43年的裁缝,和衣服款式一样,流行都是在转变。记者了解到,现在苏城不少裁缝店玩起了“网络”销售,通过微信等渠道做生意。而随着网购成衣的火爆,改衣店又重回视野。由于专业师傅稀缺,而市场需求旺盛,改衣裁缝店月赚上万的情况相当普遍。

           生活里从来没有S、M、L码

           钱永元的裁缝生涯,是从学徒开始的。1972年,19岁的钱永元高中毕业,在北桥跟着村里的裁缝师“学生意”。三年间,从手工缝扣子到排料、裁剪、卷裤边、缝纫,一样一样学起来。

         “做衣服都是推着缝纫机走的,为每位家庭成员量尺码、缝衣服,总是要在主顾家忙到昏天黑地。”钱永元回忆说,出师后他就去了上海嘉定县上门做衣服。因为那时候工钱是按天来计算,苏州是1.2元,上海能达到2元。

           他总是怀念那个时代:“裁缝的地位还挺高的。”那时,请裁缝上门做衣服,可是身份的象征。就像周立波清口里说的那样:“家里来了裁缝师傅,油条也要买10根,可风光了。”

           1980年代初,钱永元回到苏州,在玄妙观旁边摆摊,缝纫机夜里就寄放在附近的人家。从那时候,钱永元就带徒弟了,至今算下来带过的徒弟有26位。观前街改造后,他便在怡园后面的沁园坊买下了店铺。

          “因为干将路拆迁,我师父就到久泰商场里面的绸布店租个小空间做裁缝铺。”采访时,18岁就跟着钱永元的女徒弟插话道,1990年代最流行花边衫、飘飘衫、燕子领、八片开刀连衣裙、格子呢上衣,“夏天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接百来件衬衫呢”。

           钱永元告诉记者,在他的生活里从来没有S、M、L码,正如他所说的,每天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不同的身材,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人肩有点斜,有的人腰比较长。每件衣服,不可能有固定的尺码。三围、领围、腰长、胸高,都要细细地量。如果做出来有小瑕疵,还要经过多次修改。

         “我们做件衣服可能是慢了点,但是慢工出细活。现在中式西装礼服我还是亲自上阵的。”钱永元表示,中式西装礼服比西装的制作工艺要难。比如像中式礼服的立领虽只有几厘米,但是由于这一处贴近脖子,是关键部位。因此制作这一环节的,必须是从业十年以上的老师傅。

           老手艺遇上时装定制潮流

           钱永元的书桌上压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店铺门面前摆放着花篮,右下角写着:1999.3.6。那是钱师傅买下现在十梓街上店面房的日子。

         “那时候店面要6000元一平米,不过生意一直还是不错的。还在东环路那边设了厂房,有七八个师傅。”钱永元努力回忆着“那些年”的风光。不过,自从出现“成衣”这个新名词,裁缝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裁缝店也就渐渐少了。

         “风水轮流转,从去年开始,私人定制的风潮又带火了裁缝铺。”钱永元告诉记者,去年因为习主席出访穿着的“国服”大受欢迎,引来很多人也到店里“私人定制”了:“因为款式是改良版,与传统西装不一样的,商场里买不到。”

           钱永元指着门边的模特身上的蓝色大衣告诉记者,大衣是改装巴宝莉的,款式稍作改动,很受欢迎。以往来他店里的客人大多是特殊身材的人,商场买不到只有裁缝店能量身定做。但去年开始,不少年轻人也来定做,可能是商场的衣服太贵了。说话间,记者看到在布料上还放着一本西班牙快时尚品牌MANGO的杂志。钱永元笑着解释说,是客人拿着杂志要求按照里面的款式定制。

         “现在私人定制一类的工装、套装类,以及小年轻追求的量体裁衣时髦装。”钱永元告诉记者,园区很多外资企业、高教区学校教职工、物业的工作服都是找他定做,经常一个订单就有上百套。

         “今年又流行唐装了吗?”在钱永元铺头里侧的墙上挂着很多颜色鲜亮的唐装,便顺口询问。

           钱永元告诉记者,这是“苏氏寿衣八件套”,今年是闰年,很多老人都提前给自己做一套,俗称“五领三腰”,即五个领子三条腰,从衬衣衬裤、棉衣棉裤、夹带到罩衫、披风、大袍。“料子也很讲究,有真丝、织锦缎。这样一套下来如果上乘的布料要4000元左右。今年定做有几十套,算算也有上百件服装呢。”

           裁缝店玩起“网络销售”

           在钱永元的店铺入门处的电脑上,Excel表格里存档着2400多位顾客的尺码。这是我女儿帮我“捯饬的,很方便,老顾客都不用上门来量尺寸。”钱永元说。

           桌角的一侧,堆着一沓厚厚的快递单,地址栏上既有周边的高新区、吴江、园区、昆山,更有外地像滁州、阜阳、云南的。钱师傅说,因为离医院近,外地过来看病的以及来苏州旅游的游客,看到店里的衣服不错,时不时就会有人定做几套。

           在访谈中,电脑上的QQ和旺旺一直响个不停。钱师傅告诉记者,很多小年轻会将自己心仪的衣服图片通过网络发过来,他这边则选料加工。

           钱永元说,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定制服装。“现在的人多追求个性,定制服装的

           人都比较个性,尤其是年轻人;

           其次,定制服装能节省不少费用,算下来平均可以节省三成多,要是西装的话,节省得更多。”钱永元说,定制一套西装价格在700元上下,大衣也才四五百,而同样的布料和款式的西服,在商场要卖到2000元以上。

           在跟记者介绍情况时,钱永元还不时地看手机,记者一问才得知,他在查看自己的微信。

         “以前要上门量体裁衣,选料,现在发条微信,几分钟解决了,很方便。”钱永元告诉记者,从人群上来分的话,定做衣服还是中年人占的比重最大,不过从前两年开始,年轻人客户量增长速度最快。尤其是年轻人,都喜欢用微信来联系。

           网购给改衣店带来商机

          “双11”、“双12”、“圣诞元旦双节”,一波波“网购狂欢节”之后,除了退货率居高不下,也给裁缝店带来了好商机。

           周末一大早,陆慕老农贸市场往里走50来米,46岁的李卫明拿捏着草绿色的粉笔在裁剪台上画样板。12平米的裁缝铺被挂着的布料、缝纫机、裁剪台、壁挂式的电风扇、锅碗瓢盆挤得满满当当。这是市场里的老字号了。

           和李卫明夫妇聊天时,不时有小姑娘进来改衣服,但李卫明只能抱歉地拒绝。“实在是忙不过来,修改衣服要排到今年夏天了。”李卫明说,他们两口子每天从早上8点做到夜间十一二点,现在每天能接到几十单生意。

           而像手头这套西装,就要耗时10天左右,因此新单暂时都不敢接了。“现在店里我主要是画样板和裁剪好,晚上回家做,还外包给一些技术好的缝纫师。”李卫明补充道。

         “生意那么好,你们收入也不错吧?”聊熟后,开朗的李卫明太太面对记者的提问也直言不讳。她坦率表示,“我们两口子,一个月肯定是有上万块,可那都是辛苦钱啊。”

         “网购不满意的衣服寄回去很麻烦,来回的邮费,还要等上几天。况且这些老师傅手艺好,改过后还更满意呢。”拿着呢子裙来改长度的一位小姑娘表示。

           干洗店也开拓改衣业务

           此后,记者又走访了小区和学校周边的洗衣店、裁缝店,发现原本不温不火的裁缝店,这两年在网购改衣潮下火了起来,甚至有一些干洗店也开始招聘会针线功夫的裁缝,开拓出改衣、缝补等业务。

           拐个弯,转到陆慕老市场的另外一条弄堂,有家写着“修改衣服、换拉链、剪裤脚、整烫衣服”的小裁缝铺。女店主正在有节奏地移动着电熨斗,陆陆续续有不少人送来衣服,其中多数是网购衣服不合适或有瑕疵来改的。

         “现在,网购衣服不合身来改的几乎能占到总业务的七八成。”裁缝店的老板说,“应该感谢网上一个连着一个的购物节。我们小裁缝铺逆袭,又重归大众视线。”这名女店主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技术,宁愿到服装厂做“车工”,但技术肯定不如他们那一辈跟着师傅做三年学徒的技师。本想趁着生意好做扩大铺头,但一直招不到人。

           而在苏大附近的一些干洗店,也开拓出改衣、缝补的业务。在苏大后街一家快递公司旁边的干洗店,大三学生欧阳晋拿着三四件衣服赶到店里。她告诉记者,这些衣服都是网购节秒杀的,虽然便宜,但多少有些瑕疵,就拿到裁缝店里改一改。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