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4.0”时代启发世界 中国制造业怎么办?
中国制造正在寻找升级之道。近期引起热议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被视作中国打造现代工业强国的路线图。类似地,德国政府也于2013年就提出“工业4.0”战略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德国——出口机器。德国是如何在新世纪击退其竞争者脱颖而出的。以美元计算,德国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中国第一,美国第二。但是以人口和GDP加权计算,德国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大约达到人均17000美元,德国的人均出口量要比中美日三国的人均出口量总和都要多。
为什么德国在过去15年超越其对手如此之多?
德国无可比拟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数读者应该熟悉德国的“Mittelstand”—中型和大多数的家族企业--成为经济结构中独特的一支,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和出口。超过99%的德国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German Mittelstand”)。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占据全部经济输出的52%左右,全职雇佣劳动力的60%,还有82%的管理培训生。这些中小型企业几乎都是家族所有,家族运营。因此,本质上公司的发展策略倾向于长远策略以求代代相传,股东权益比率很高并且借贷谨慎。
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工业方面高度活跃。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价格方面不恶性竞争,但是在质量和产品的创新方面竞争激烈。研究表明德国有世界上最多的“隐藏的冠军”(工业领先但其品牌却不那么为人所知):德国有1307个,美国有366个,日本有220个,奥地利有128个,瑞士有110个,意大利有76个,法国有75个,中国有68个,英国有67个。为了保持这个优势,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研发上的花费增长近71%,相较之下一般大型企业的研发增长只有19%。这个研发上的花费导致的有形结果就是:54%的德国中小型企业在2008-2010年间引进一些形式的工艺创新,与此相较欧盟的平均水平只有34%。
持续的创新和提升帮助维护和保障“德国制造”的品牌优势。
德国政府尽职的在各种层面上扶持这些中小型企业发展。例如德国政府有一个中央中小型企业创新项目用来帮助这些企业的研发。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推广关系上有效的运行。德国海外商会(CCA)在80个国家有120个办公室,有超过1700名员工帮助推广德国的商业兴趣。任何一家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去海外商会确定潜在的经销商和其他海外合同。部分出于这种关系网的原因,和其他国家不同,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在海外有了良好的形象。
德国政府同时也非常支持在国内培养高技能的员工,帮助企业融资及保障这些企业的原材料来源。
德国的这些中小型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里没有太多外包,因此,德国始终保持良好的出口量。
或许我们的表述并不精确。但是我们相信能让大多数德国汽车和机械脱颖而出是的是其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形式”以及“功能”的独特结合。这或许起源于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艺复兴。当时德国人(和英国人一样)被看做更积极的思想家(更加量化和理性),和邻国相比,德国在那期间出产了无与伦比的音乐,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是在数学上,有像高斯和雷曼一样的人,展现了超乎寻常的跳出常规思考的能力。这段德国的历史也许渗透进机器的“灵魂”。这是我们认为使德国汽车如此特别重要的无形特征。
德国作为欧盟成员的优势。在这个讨论中,区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概念是很有用的。我们承认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化一项重要的进程:不仅中国可以向世界出口,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可以向中国出售商品。相反的,欧盟和欧洲货币经济联盟是用来促进“区域化”的制度上的安排:相比较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是有优惠条款的。
对于德国来说,图像就完全不同了。除去中国外的新兴市场占据了德国出口增长的三分之一左右——和日本非常接近。然而有显著不同的是,中国只占了德国出口增长的5%,德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对其帮助却普遍的权重相反。另一方面,欧盟在这段时间内占据德国出口增长的60%!除去欧盟外的发达市场贡献接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