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60岁裁缝师傅赵子刚修改衣服人人称赞 35年仍坚持

           一量、二剪、三锁边,四缝、五熨、再打包,不到十分钟,一位顾客的裤子,在赵子刚的手中就被修改得长短正好。商厦一楼的一处角落,这位带着眼镜、挂着卷尺、拿着剪刀的裁缝师傅,忙碌地为顾客修改衣物。虽然这份手艺简单而又平常,但能做到让百里之外的顾客慕名而来、人人称赞,却非一件容易的事。

           选择一行就坚守

           今年60岁的赵子刚,身体非常硬朗,拿起剪刀做裁缝,还是35年前的一个选择。

           25岁那年,赵子刚退伍后,没有像其他战友那样,选择被分配到特定岗位上班,而是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阜阳自谋职业。“想要生活,就得有个技术。那时候刚好市场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远不像现在,想穿新衣服都要买布去做,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去学了裁剪。”

           赵子刚在部队时做文书,学东西快,又非常认真。他跟着阜阳一位裁缝师傅刘昆山,只学了两个月,就可以独自完成做衣服的所有工序。学会了90多种衣服样式的裁剪,赵子刚就开始到街面上摆摊。

           赵子刚在街面上摆摊摆了11年,从鼓楼到体委教场,再到柴油机厂,都有过他摆摊的身影。“开始的时候,街面上不过十来个人做裁剪,后来人就多了,也从街面转到室内。”

           而赵子刚似乎总有着先见之明。1990年,阜阳商厦刚建成一期工程,他就去询问招聘裁缝师傅的情况。当时,同行都觉得商厦的地理位置比较偏,没有多大前景,也没人看好赵子刚的决定。“当时,我在商厦一个人都不认识,只知道这里需要个剪裁的内行。那时的负责人陆经理看我比较可靠,对我很信任,就同意我到商厦来做裁缝。”这一决定,让赵子刚在商厦一干就是24年。

           讲信誉值得信赖

          “90年代,还流行自己买布做衣服,到1998年之前,裁剪缝纫我都做。”赵子刚介绍说,1998年,百货大楼被商厦托管时,自己在那里也负责过一段时间,也是从那时候起,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做衣服的少了,修改衣物的多了。

           与记者说话间,不断有人来修改衣物。许多次,还没为顾客量身,赵子刚就脱口而出:“你穿3尺1的裤子应该可以了,3尺2的长度比较合身……”果然,为顾客量过的长度和赵子刚预先说出的一分不差。赵子刚说:“做裁缝师傅时间久了,从一个人的身高和腰围,就可以判断出他穿多长的裤子,一般差错不会超过一两分。”

           有没有因为衣物修改得不合适而返工?赵子刚自信地说:“这种现象基本没出现过!做那么多年了,最基本的修剪要合身,还是要做到的。”

           赵子刚的老顾客,不光有商厦附近的市民,还有来自区县的居民。赵子刚的同事王康侠指指旁边挂着的衣服:“这里面就有临泉、太和的顾客拿来的衣物。”

           赵子刚的手艺是看得见的。他一直认为,无论做哪一行,不仅要技术好,还要值得信赖。

         “还在做衣服的时候,如果一个星期没把顾客的衣服做好,我们就会连夜加班,然后亲自把衣服送到顾客家里。”最远的一次送到霍邱,一件衣服也就80多块钱,路费一二十块钱,还是自己出的,赵子刚说,“赚不到钱是小事,失去顾客是大事。”

           凭着令人称赞的手艺和良好的信誉,赵子刚在裁缝师傅这一行一干就是35年,他说:“现在身体还不错,再干个十年绝对没问题。”

           赵子刚开怀地笑起来,一旁等待修改衣物的顾客还在陆续增多……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