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服装企业“前店后厂”模式亟待规范
以“衣被天下”闻名的常熟有着3000多家的服装生产企业,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不少企业这两年纷纷转型,从小打小闹、订单生产,发展为自产自销的工厂店模式。以前店后厂的扁平化优势应对凶猛来袭的互联网挑战。但是这种号称用“白菜价”就能买到专柜货的工厂店模式,在给消费者带去实惠的同时,也被人质疑在经营与售后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擦边行为”。
前店后厂,价格优势是最大卖点
“羽绒服88元起,内衣18元起……质量您放心,价格绝对让您意想不到”,日前,在常熟古里镇一家服装企业门口开出的工厂店,记者见到店内外悬挂着不少颇具“诱惑力”的广告标语,由于时值午休时间,店内聚集着不少附近工厂打工者的身影。“这价格确实比专卖店便宜不少,有的甚至比‘双十一’时网上的还便宜。”正在店内挑选的徐莉春表示打算买两件羽绒服带回老家作为新年礼物送给爷爷奶奶。
前店后厂,省去了好几道中间环节,销售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可以最大幅度地让利于消费者。这家工厂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小服装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大潮中,必须寻求一个新的突破口,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利润。工厂店的商品,一样的品质,价格是商场和专卖店不能比的;即便是一样的价格,真实的体验又是网店所不能比的,“所以工厂店模式在这两年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记者昨天下午还在位于常熟海虞镇福山的一家羊绒衫工厂店内看到,大型商场内折后都要2000元左右的羊绒衫,在工厂店的售价还不足千元。可是老板却说,扣除进商场的房租、进场费和宣传人工投入,同样销售一件羊绒衫,还是自己工厂店内的利润更高些。
经营环节,却打出诸多“擦边球”
走访中记者也注意到,不少工厂店越开越大,店内的商品也不仅仅限于自己工厂生产的服装了,从内衣、衬衣到毛衣、大衣、羽绒服,从男装、女装,再到童装,可以说是一应俱全。
据了解,“工厂店”的概念源于欧美国家,指的是采用从工厂直接到消费者的销售模式,开设直营店。而眼下部分常熟服装企业将商场模式开进工厂店的做法,实际上已偷换了“工厂店”的概念,其经营行为也疑似存在着诸多违规行为。“有些服装厂本身已经停产了,现在却在车间内开出了工厂店,卖的也并不全是自己的库存。我们就想问问,他们有执照吗?再说了,车间厂房作为生产用地,怎么可以随意变更为用地属性用作开店经营呢?”古里镇某品牌羽绒服专卖店的负责人就对工厂店的经营合法性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工厂店都设在厂区内,一个展厅或车间,随意堆放着货品供人挑选。随着工厂店的兴起,车间变成了店铺,原本企业获批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土地性质等都发生了转变,而生产型企业打“擦边球”,转而面向社会进行销售的行为也成了监管的“灰色地带”。
良莠不齐,亟待规范经营行为
只要手头有库存有货源,就能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开出工厂店,较低的准入门槛低,导致了市场的良莠不齐。虽然工厂店在厂家和顾客之间实现了扁平化对接,在服装业受互联网冲击越来越厉害的当下,赢得一份市场蛋糕。但是,这些销售理念在激烈的商战中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规范,那工厂店未来的生存还是存疑的。
“常熟众多的中小服装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都是为他人做贴牌订单生产的。现在开出工厂店,这其中还牵涉到品牌商标权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打着销售尾单旗号的工厂店。”常熟市法院知识产权庭陆金宝法官指出,除了生产经营性质和用地性质改变的问题,如果这些服装代加工企业,在未经得品牌持有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于工厂店内销售所谓有瑕疵的“尾单”品牌服装,就属于侵权。此外,记者还从工商部门了解到,目前常熟一部分服装企业的工厂店由企业原先的门市部转变而来,当时基本都申领了营业执照,是具有零售资格的。而还有一些隐蔽的工厂车间内的工厂店,由于其营业时间不固定,对这部分无证无照的工厂店将加大查处监管力度。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去工厂店购物要先看清商家资质,以免因贪图便宜而导致事后维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