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裁缝的发酵效应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潜江市人均GDP达到39966元,居湖北省第四位。对农村而言,收入增长不得不提潜江裁缝的力量。
在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的服装行业,“潜江裁缝”非常有名。作为农业城市,庞大的农村人口让潜江市成为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城市之一,以杨老太所在村组为例,90多名壮劳力,基本都在上述区域打工为生,而他们从事的行业就是这些服装加工厂。
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市外出务工的16万人中,“潜江裁缝”就高达10.8万人。她们的就业模式除了传统的制作服装外,还有开设服装厂及服装类的手工作坊。
2014年,潜江市村村通工程综合覆盖率达100%,潜江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开始赶上沿海农村,而潜江裁缝们的消费市场也如城里人一样“潜入”汽车市场。
2015年春节前,杨老太的两个侄子先后开着新买的小汽车回到了老家,成为当地值得炫耀的一起“新闻”。两侄子的职业仍然与裁缝有关,他们在广州的城中村里,租了两个100多平米的小作坊,通过给广州的服装批发市场定向制作服装,收取加工费用,一个小作坊年均纯收入能达到20万元。
这种依靠服装产业而兴起的家庭在潜江市的农村家庭里并非少数。“2015年春节前,基本所有农村规划的村村通的水泥路已经替代了以往的石子路,因此,很多家庭都开始购买汽车,”杨老太所在村的村支书说,村里的小车比以往所有的总量多了一半左右。虽然还达不到城里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但对比以往的农村来说,已是很大的进步了。
2014年的另一件大事是,土地平整政策已经推行,杨老太所在的村里将地处低洼的土地填平,将处于高地的农地削平,“我们要推行机械化种植。”村支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