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夫妻:双手缝制美好人生
修鞋匠, 对于五六十岁或者更早几代人来说, 是一段独特的记忆。一副扁担、一台手摇补鞋机、 一个小木箱, 还有那一声声吆喝声, 构成了许多老一辈人留在心底的画面。
武庆芝, 跟鞋子打了一辈子交道。怀着对生活的极度热忱, 年近半百的他便是靠着手头的针线活, 不仅让一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还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人。每每谈及于此, 武庆芝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仔细打磨鞋底
“我17岁就来荆州了, 第一份工作就是做鞋子。” 武庆芝一边忙活着磨鞋底一边聊着过去。1985年, 武庆芝从老家孝感来到荆州第三皮鞋厂担任技术工人。好景不长, 在1992年, 皮鞋厂破产后, 武庆芝也失业了。生性乐观坚强的武庆芝决定自谋出路。也许自己和鞋子有缘, 下岗后不久, 武庆芝寻和爱人便打理了一间小铺, 夫妻俩开始了鞋匠生活。
靠着每天起早摸黑的干劲儿和热情开朗的性格, 武庆芝和爱人总能得到客人的好评。“您这双鞋子丢了太可惜了, 交给我, 包您满意!” 每当客人将一双双问题鞋子送过来, 武庆芝总是这样说。而顾客鞋子有些小毛病, 武庆芝夫妻也从来不收钱。
有些顾客的皮鞋款式过时了, 但因是名牌鞋, 丢弃可惜, 便找上门让武庆芝改款式。这些顾客后来成了常客。渐渐的, 生意变好了, 武庆芝也给自己定了个规矩:绝不因客人的鞋子是名牌而要高价。
妻子忙着打下手
“二十多年了, 我就是这个良心价!” 凭着这份执着与坚守, 武庆芝和爱人用双手供养起了自己的女儿上完大学。热心的网友将他爱帮忙、 修鞋技术高并坚持良心价的事情发到了微博, 越来越多的客人慕名而来。
“修鞋子, 虽然累点儿、脏点儿, 但是我们感觉到满足。” 武庆芝的妻子告诉记者。如今, 夫妻俩每天要替客人换30余双鞋子, 起早摸黑, 双手都不敢停歇。
不过, 现在市场上皮鞋款式新颖, 质量相对较好, 修鞋子也面临着冲击, 只有到秋冬季节, 客人才会稍微多点。如今的鞋匠夫妻, 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生意大不如从前, 可严峻的现实并没有让他们有丝毫退缩, 他们想尽最大的努力, 守着这个老行当, 服务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