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老裁缝:手艺精者仍吃香
几十年前,说到添置新衣,很多人便会想起要请裁缝去做。那时,大部分家庭主妇多多少少会些女红,给孩子们缝缝补补,或者做些简单款式的衣服。裁缝制衣作为一个“刚性需求”极大的行业也曾经风靡一时。而如今,裁缝这一行当似乎也被卷进了时代的洪流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制衣店也“躲”进城市的角落,只留下三五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门面。
一个春日,记者在街头巷尾里循着“哒哒哒”的缝纫机声,走近这一传统的老行当。
街角遇裁缝 剪剪裁裁一辈子
4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穆堂路康达城附近,昔日一溜排开的裁缝店铺早已不见,只有零星的几家,显得有些冷清。
在一家挂着“丰华制衣”的木质门牌店里,记者看到店里摆放着各种颜的布匹和一些衣服样品,再加上五六台缝纫机,小小的店铺显得尤为拥挤。记者进门时,店铺的主人正一边与顾客聊天,一边麻利地干着活。裁边、缝线、熨烫,换一个裤边,两三分钟就搞定。“袁师傅夫妻俩在这里有20多年了,他和老伴的手艺都很好,我做了好几套衣服。”家住文昌雅苑的张阿姨在镜子前反复试穿着“新出炉”的外套,满意地对记者说道。袁师傅名叫袁丰华,今年63岁,丰城人。1960年,年仅8岁的他就从父学艺。上世纪90年代,袁丰华携家带口从丰城转战抚州,在穆堂路街面租了这个45平方米的店面,从此夫妻俩守着这个裁缝店,干了几十年的裁裁剪剪事。
这一带还有一家名为“亮辉时装”的裁缝店,不足八平方米,两台老式缝纫机,墙上挂着几件做工精细的旗袍。架着一副老花眼镜的老师傅端坐在缝纫机前,慢条斯理地做活,案台上老式收音机里的唱戏声与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声,相互交织着。据了解,老师傅名为李亮辉,家住临川区太阳镇,今年65岁,他从15岁就接触量体裁衣这一门手艺,至今有50个年头了。自从李师傅入裁缝行当,小店在此一开就是30多年。即便这些年裁缝店日益减缩、学徒离去,他依然独自一人坚持,将裁缝店开下去。
昔日裁缝街 充耳机杼声
“听说以前这里很多裁缝店?”听到记者的疑问,李亮辉放下了手中的剪刀,叹息道:“上世纪90年代,康达城可是抚州裁缝们的根据地,当时人人都知道这一带的裁缝衣服做得好。最鼎盛的时候,好几十家制衣店紧挨在一起,把康达商贸城团团围住,宛若一条裁缝街。每到夜晚,家家裁缝店里都亮着灯,脚踏缝纫机,加班加点赶制衣服。当年,夜晚走到这条街来,满耳都是‘哒哒哒’的缝纫机声。”
“那几乎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兴盛的时候。”聊起昔日的裁缝盛景,袁丰华告诉记者,当时店里经常会有年轻人主动上门学艺,他前后也收过不少徒弟。“那时店里的学徒有20多个,我每天就忙着接单送货。”说着,袁师傅脸上荡漾着无比自豪的笑容来。1993年前后,袁师傅的生意达到顶峰,一年挣了好几万。1996年,袁丰华便掷金10万元将该店面买了下来。
但好景不长,到21世纪初,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裁缝店的生意日渐式微。大部分裁缝店家因承担不起高额的店面租金,不得不关门或更换经营地点。于是,李亮辉的制衣店也从当年的四十多个平方米逐渐缩至现在的七八个平方米。“现在一年下来,才做三百多件,生意大不如从前了。”咀嚼着光阴变幻,李亮辉感慨良多。
今日裁缝店 私人订制热
不过,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服装的品牌、布料、质地和款式的越来越讲究,不少传统裁缝店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
传统裁缝业凭借其精湛工艺,专攻特色还是足以分到服装市场的一杯羹。“现在人追求品质生活,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还是喜欢扯料子订做衣服。”据李亮辉介绍,近年来唐装、旗袍的流行,也让他做了不少私家订制生意。李师傅指着墙上挂着一件灯芯绒料子的印花旗袍告诉记者,这件旗袍的主人是他多年的老顾客,如今搬离抚州依然不时专程坐车回来找他做衣服。从2010年起,精力有限的李亮辉便专门只接旗袍和唐装订做,一年四季,手上功夫也不见停歇。
然而,如今上了年纪的李亮辉愈发感到制衣过程中的乏力与疲倦。“现在手脚比以前慢多了,一天加班加点也才做出一件旗袍。”再过两年,李亮辉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一人守着这片圈了他一辈子的小小裁缝地。
“他是真心喜欢做衣服,不为挣钱,就是要把老手艺坚持下去。”据李亮辉的一名老顾客徐老太告诉记者,李亮辉其实家境殷实,如今儿孙满堂,应该在家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但是不管儿女怎样劝说和心疼,也不管手上的老茧有多厚,他就是放不下这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