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车间“缝纫工”管理建议
缝纫小组要根据生产品种来组建。复杂的款式工序多要建立大组,而在变换简单的款式时则应把大组分成两个甚至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实行目前我们常见的单件流连贯性流水作业,减少在制品积压和批量返工。
每道工序的人手搭配要合理,哪些工序需几个人做,哪些工序只要一个人做,要安排好。最忌的是半成品积压而就是出不来成品。还有,如果工价不合理也会造成一窝蜂地抢某道工序,而其他的工序则不愿做。
每个组的人员技术高低也要搭配合理。技术高的A级工,中等的B级工和初等的C级工要根据厂里的实际情况进行统一分配,一般比例为20%,60%和20%。A级工做最难的工序,工价较高,依此类推,一定要让技术过硬的工人拿到最高的工资,鼓励职工学技术。如果出现技术差的反而拿高工资就是不正常的,必须纠正。小烫工也如此。
有条件的,要每过半年对缝纫工进行统一考试,使每个工人有公平的机会获得技术等级的提升。在公认的状态下提升。
其他生产小组也要依照上述原则,有必要树立技术等级观念,要在全厂形成学技术的氛围。
缝纫工的管理制度:
(1)全厂围绕如何为缝纫车间服务展开大讨论,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制订每个工种的工作职责和考核制度。
例如,大烫工,虽然实行的是计件制,但如果缝纫车间产量低返工多,大烫工也拿不到较高的工资。不要以为大烫工跟缝纫关系不大,其实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大烫工为缝纫服务体现在平时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小烫不好,影响服装外观,大烫工除了要校正外,还应及时与缝纫车间联系,纠正小烫的质量。
又比如裁剪,衣片质量直接关系到成衣质量,裁剪车间应经常走访缝纫车间,听取缝纫车间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裁剪工作。
大多数工种应在自身的计件工价中加入缝纫平均质量和产量的考核比重,以此来增强服务于缝纫车间的观念。促使缝纫工意识到全厂在为你服务,而你更应该把本职工作做好,而一旦缝纫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全厂的生产效率也会随之有明显的提高。
(2)对缝纫工的政策倾斜,不是一味地提高工价,而应该在提高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同步提高。前面提到过缝纫工的技术考核问题,对于在短时间里技术提高很快的工人应当给予奖励。培养熟练的缝纫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她们每提高一点,都是可喜的。
对于某个缝纫工,只要她能做出漂亮的做工,可以在小组里进行展示,以示鼓励。对于返工最少的工人也应鼓励。(小检要记录返工数)
(3)还应体现人性化管理。不论工厂有什么福利,哪怕只是发放劳保用品,都应首先优先给缝纫工。其实全厂每个工种都有,但缝纫工必须先发,发最好的,让她们挑选,让她们有满足感。
车间主任必须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在班前或班后开例会,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工人。对于长时间处于初级水平而没有进步的,要么辞退,要么帮扶,绝不能坐视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