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绣衣博物馆诞生记 收购之后的意外惊喜
作为与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相媲美的中国民间刺绣品种,台州刺绣融合了中西文化,创造出繁缛华美的绣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让台州刺绣走向世界、名满天下的,是曾经的台州绣衣厂几十年的经营、完善和推动。近日,“台州绣衣博物馆”开馆暨“台州绣衣传承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浙江台州芸芝绣衣有限公司举行。据悉,该博物馆并非政府建设,而是由台州可瑞特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宏亮个人投资建设。
收购之后的意外惊喜
当谈到为何建立台州绣衣博物馆,吴宏亮表示是机缘,也是兴趣所在。
据了解,芸芝绣衣厂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当年在政府支持下创办“中国土产公司海门分公司绣花加工厂”。历经30多年的历史变迁,十余次更改厂名,1984年定名为“浙江省台州绣衣厂”。至此,台州绣衣厂跃居我国同行业榜首,成为全国抽纱刺绣重点企业,上海丝绸公司绣衣生产出口基地。在绣衣厂鼎盛时期,厂外缝纫厂多达19家,为绣衣厂提供绣片加工的辅导站有13家,辅导站下设的各乡、镇、区工办工艺品厂达60家,绣花人员近10万人,绣衣年产量达到140万件。
2012年,吴宏亮将台州芸芝绣衣有限公司收购后,在公司的仓库、资料室等发现大量台州绣衣厂遗留下来的绣衣实物、绣衣样稿、绣衣厂文史资料。
“一直以来,我从事高档刺绣内衣行业,对台州绣衣厂的历史也有所耳闻,芸芝绣衣就是台州绣衣厂改制后转型过来的,但没想到绣衣厂的东西都还保留着原先的传统。台州刺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刺绣针法,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图案秀丽、花形多姿、针法活泼、绣工精细。其绣品不但立体感强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喜爱收藏绣品的吴宏亮看到这些具有历史印记的物品如获至宝。
此后,吴宏亮将这些物品整理、分类,包括台州绣衣厂的记账本、绣衣生产工艺卡、绣花工料汇编、当时的绣衣成品质量检验标准、国际标准等,粗略估算足有4万件之多。“尤其是一些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绣衣样品以及外国领导人访华时穿的绣衣礼服样品都在其中,这些作品绣工细腻精致,图案饱满圆润,现在已经很难有技工具有如此高超的绣工,可以说是世上难得的珍品。”
在听说吴宏亮准备筹建博物馆后,不少退休员工还将上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抽纱台布花稿,上世纪40年代用来称刺绣丝线的杆秤等台州绣衣厂相关的物品送来充实博物馆的展品。
经典需要代代传承
在一年多的建设、整理、反复修改下,台州绣衣博物馆于2014年底修缮完成。“建设台州绣衣博物馆只是一个起点,我希望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博物馆再扩建,将台州刺绣的工艺过程与现代3D技术相结合,将台州刺绣这门艺术更立体、直观地呈现。”吴宏亮如是说。
历史若是仅仅陈列在博物馆,虽然有利于社会教育和学术研究,但对于社会传承却只是纸上谈兵。本身从事高档刺绣内衣行业的吴宏亮深知,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刺绣工艺、学习刺绣工艺,这门技术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去年下半年,借着全国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契机,台州一家小学与吴宏亮合作,并在今年年初开设刺绣课程,由芸芝绣衣的两位资深绣工担任刺绣师傅。“此外,我们还与深圳部分知名女装企业进行合作,邀请他们的部分设计师来厂参观学习,就是让服装品牌了解这门工艺,将其作为一种奢侈品来进行传承。”
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鉴赏品位的提升,手工刺绣服饰的市场正在扩展。吴宏亮表示,未来还将与台州高校合作,将传统的绣法与时尚元素相融合,设计出更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的服饰,拓展它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