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二十九岁的缝纫机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在老一辈里听来并不陌生,对于我们来说已是过去式,人人“量体裁衣”的时代也已经远去,“量体裁衣”在如今叫做“定制”,已然成了一种高档消费。服装厂的批量生产,使国人从习惯做衣服穿到习惯买衣服穿,而这一习惯的改变,也使得老裁缝行业逐渐退出市场。
这台缝纫机属于一位女裁缝,机器在她手上已经历了二十九个春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老百姓身上的衣服都是出自裁缝之手,大量的制衣需求使得裁缝业前景一片大好,以至于裁缝成为了每个十八九岁的女孩梦寐以求的职业,而那时年方二十的她,就已经是令人羡慕的女裁缝了。早在十八岁时,她就参加了裁缝培训班,之后在父亲的帮助买到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缝纫机,开了一家服装店。随后一两年内又独自去省会参加了高档裁缝培训,学成归来,用精湛的缝纫技术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生意越来越兴隆。那时候上班族月工资大概一百多左右,而她每月的收入已经是上班族的三四倍,更别提之后开培训班每月一千多进账的时期。
经过一两年的奋斗,她用攒下的钱买了一台电动缝纫机,价格在两千以上。在当时,这个通着电的大家伙可是高尖端产品,全镇就只有她家的服装店里有一台,周围都当稀罕宝贝来围观。因为一个年轻女孩收入比男人还高,这使得她在小镇里有了点小名气,至今在镇上提起她的名字,老一辈的没有说不知道的。
老缝纫机用针线缝好的岁月
她,是我亲爱的母亲。 茶前饭后,听母亲她年轻时的故事,她脸上总是会流露出那股子盖都盖不住的神气儿,让我恨不得早点出生,瞧瞧那会儿自己母亲到底神气成啥样了。在我出生以后,每当我被问起是谁家小孩儿时,我都特别骄傲的告诉他们我母亲的名字,那种感觉至今回想起来都是美滋滋的。
但是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大众量体裁衣的时代已经过去,裁缝行业逐渐没落,同时为了支撑家庭,母亲放弃了这个曾经让她骄傲的职业。如今母亲的缝纫机已经闲置在家里头有段日子了,当母亲看到我在给这台老机器拍照时,她感慨道:“将近有三十年了呢。”我心头一震,突然觉得这台平时堆满杂物,结满蛛网的缝纫机变得有故事了,从母亲的话里才顿时明白它承载着母亲年轻时的岁月。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段自己不常提起却永远记在心头的故事,也许不至于惊天动地,但每每回想必回感慨万分。
当咱们爸妈在我们这个年龄时,他们在干吗呢?回去问问,也许有你想不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