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仁川探路经贸转型 跨境电商出口破1500万
中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是哪个?既非美国也非日本,而是韩国。2014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已近千亿美元。究其原因,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三来一补”的低端工业品以及农产品和纺织品,而韩国对华出口多为电子、机电、化学等高附加值产品。
长期以来,在中韩经贸合作中,韩方以技术和研发优势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中方则以低廉的土地、劳工获得比较优势,二者形成产业互补型合作。但近年来,随着中国要素成本提高,中韩之间原本“默契”的分工合作难以为继,中韩经贸合作急需转型升级。为此,两国政、商、学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中韩自贸。那么,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将对中国产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地道的韩国烤肉店铺灯火辉煌,“啤酒炸鸡”的香味溢满街道,商铺橱窗里韩国产品琳琅满目,讲着韩语的售货员与韩国游客热切交谈……6月以来,韩国游客逐渐增多,威海的街头再次热闹起来。
随着威海在中韩自贸中“抢跑”,这里的“韩风”越来越浓郁。在6月1日签订的中韩自贸协定(FTA)中,中韩两国分别选定威海与仁川作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要素成本逐渐提高,威海原有的一些劳动密集型韩资企业正在陆续撤离。据韩商会威海办事处会长金宗猷透露,2010年以来,已经有一半以上韩国企业离开威海。
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韩经贸也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而中韩FTA的签订为两国经贸合作转型提供了契机。
但国家发改委外经所研究室主任张建平称:“韩国在亚洲堪称自由度最高的经济体,中韩自贸协定会给两国政策与产业,尤其对中国带来什么冲击、影响,尚不确定。”
威海正常运行韩企仅剩800多家
说起中韩两国的经贸交往,威海港集团总经理张平有切身感受。1990年9月,自韩国仁川出发的金桥轮抵达威海,在中韩尚未正式建交之际,这艘客货滚装班轮率先在两国之间搭起了民间贸易的“金桥”。
随着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两国经贸往来迎来第一个高潮。据张平回忆,因可以享受落地免签,最初坐船的乘客主要来自韩国,而这些人以“背包客”为主。张平表示,在中韩贸易史上,这些背上三四十公斤重的麻袋、在威海码头售卖韩国生产的领带、服装和布料的“背包客”,掀起了中韩贸易的第一个高潮。
彼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商品仍处于短缺时代。随着韩国商品大量涌入,威海建起了国内第一座韩国商品城,通过威海港管理运营。
在中韩建交的第二年(1993年),威海获得中韩经贸洽谈会举办权。一办就是八届,一举奠定了威海对韩经贸“桥头堡”的地位。
与此同时,韩国国内产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汽车、家电、纺织等产业被迫外迁,三星、大宇等一大批生产线向中国转移,掀起了第二轮抢滩中国市场的热潮。
2000年之后,威海对韩招商层层推进,在韩国设立招商办事处,全力构建对韩招商网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新华网2003年8月报道,彼时,在威韩资企业已达1800多家,并以平均每天至少一家的速度递增。
威海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威海的韩资存量为16.3亿美元,占山东韩资存量的17%。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包括韩资在内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外迁。威海市商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威海正常运营的韩资企业只有803家。“5年内在威海投资的韩国企业,一半以上都选择回去了。”金宗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原因就是生产成本增高。
记者就这一说法向三星电子外协企业——威海先优纸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朴永權求证,他表示,“我才来一年半,之前也听说威海韩资企业挺多,但来了之后,确实有很多韩国企业撤资了。”
不过在威海市商务局人士看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起到了大浪淘沙的作用,韩资企业在威海乃至中国的投资,正逐步发生质变。“以往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去年开始,韩资项目侧重于贸易、餐饮服务这一块。”威海市商务局外资科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朴永權表示,“之前撤资的韩企,都是靠人工来挣钱的企业,如今他们更多选择东南亚这种人工成本低的地区”,相反,技术含量高的企业,都能在威海继续存在并发展起来。
在多位韩资企业人士看来,中方的廉价土地和劳力、韩方的技术和市场,曾让中韩两国在制造业上找到了互补,但如今,这种互补优势逐渐消失。
董彦岭指出,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到了与上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转型升级时类似的关口,随着国内劳务成本逐年提高,中韩经贸也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中韩FTA的签订成为转型的契机。
跨境电商出口破1500万
据了解,作为威海打响中韩自贸“先行先试”的第一枪,中韩海运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运行3个月以来,业务量不断攀升,截至6月3日,威海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清单34213票、出口总值243.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突破1500万元。
尤其是上述业务运行的第三个月,业务量出现激增,当月验放跨境电商清单15791票、货值107.5万美元,较运行首月分别增长133%和112%。
此后的6月20日,青岛海关同意威海海关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直购进口,威海市成为继青岛、烟台后,山东省内第三个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直购进口的城市。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来,跨境电商业务只是威海先行先试的第一步,“威海和仁川谈成的,可能就先在这两个地方试,当然两地如果试行得比较好,就会在两国其他地方进行推广,那样就没有地域限制了。”
国家发改委外经所研究室主任张建平表示,两国政府效仿当初的“深圳-香港”模式,先行圈定威海和仁川作为合作示范区,成功后再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