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从“中国制造” 逐渐变身“中国创造”
创新 被逼出来的“泉州制造2025”
今年3月底,一份名为《泉州制造2025》的文件正式发布。这一由中国工程院历时一年编制完成的文件,就此成为泉州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也标志着泉州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
先人一步的创新,在泉州科技局局长颜志煌看来却是被“逼”出来的。
“泉州制造业体系较为全面、相对完整,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颜志煌说,“随着经济进入调速换挡期,中国制造的转型阵痛也是泉州的阵痛。”
面对困境,泉州政企下定转型升级决心、积极寻找新的发展坐标,与中国制造最顶层的战略同频共振,“泉州制造2025”由此水到渠成。
蓝图写就,泉州党委、政府率先发力
顶层战略,踩在发展的鼓点上。9月以来,泉州相继出台提升质量品牌、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三大专项行动的实施细则,为“泉州制造2025”的三驾马车画出清晰的路线图。
简政放权、强化服务,泉州同样下了一番苦功。“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陆续公布,“阳光化举措”锁住“权力任性”:市级保留行政权力事项4070项、公共服务事项421项,精简率达到4成以上,将更多权限下放给县级;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35%以内,减少审批环节41个,精简申报材料57项……一系列变化,见证政府效能的提升。
帮扶企业方面,“月嫂式”服务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困难解决在一线,全市累计为1571家企业提供应急周转资金383.1亿元;问题协调在一线,全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86.05亿元,同比增长19.28%……贴心呵护下,泉州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从理念到政策、从规划到服务,政府的全方位转型创新,为泉州争当“中国创造”实验室打下坚定基石。
转型 “加减法”中的华丽转身
政府引领下,转型路线清晰勾勒,泉州企业的转型步伐随之加速。
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领SHOW天地将旧厂房改造为蜂巢式众创空间,成立5年来已汇聚300多家小微创业企业,拥有年轻创客近6000名,2014年产值超过10亿元。
融入“互联网+”,中兴海丝路、一品嘉供应链等垂直电商平台面向全国、覆盖全产业链,石狮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德化陶瓷电商园、丰泽广告创意园等项目,正成为更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栖息地。今年前8个月,泉州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130.6亿元,同比增长48.8%,晋江、南安、德化、安溪四个县(市)入围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市)。
升级 八方引智孵化“数控一代”
要华丽转身,更要全面升级。实现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是泉州开出的又一剂灵药。
“‘数控一代’机械产品相当于在机器里安装了一个‘大脑’,大大提升产品技术性能和附加价值,实现装备特别是基础装备能力的增强。”颜志煌介绍。
推进“数控一代”,智力支持是关键。把准发展脉搏,泉州重点汇聚科技力量,引导智本与资本深度融合。
为打造“人才硅谷”,泉州采取“平台+项目+创新团队”形式,对进驻科技创新中心的各类平台,在建设阶段先给予一定补助,对引进的人才优先推荐列入省、市高端人才引进资助计划;
为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泉州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数控技术研发合作、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对采用本土“数控一代”产品最高补助500万元;
两年间,中科院、华中科大等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在泉建设相关平台17个,吸引包括15名院士在内的600多位高层次人才入驻。
智本对接资本、智造引领制造,八方引智下,“科技红利”频频派发。
走进泉州梅洋塑胶五金制品公司,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五轴机器手正快速有序地将已成型的塑料盒从机床中取出。公司副总经理张冬阳介绍,如今公司采用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的五轴机械手,精度高、效率快、可调试性强,“现在机器24小时运转,一天可取件3万多次,相当于以前六七个工人的取件量。”
“‘数控一代’不仅为泉州经济发展引入智慧生产线,而且研发投入、创新产出等指标大幅提升,推动企业实现有质量的增长。”颜志煌说,一年多来,近百家泉州企业通过引进3D打印、激光裁剪、产业机器人等,建立了“无人车间”;全市九大产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00多家传统制造业企业都参与到“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中,平均减少三成劳动力,共申报相关专利3000多项,带动全社会相关研发费用投入达10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