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科技元素不断丰富
当前,服装产品正向时尚化、多功能化方向快速发展;服装应用和营销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服装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发达国家退出或减少服装低端产品的制造生产,在服装创意设计与研发、品牌运作与市场拓展、时尚快速反应技术等方面不断强化其重要性。
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服装业在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面越来越成熟,向高级定制和功能性服装开发两个方向迅速发展。如果韩国延世大学的人体测量学服装样板研究实验室、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人类模拟(MIST)实验室等,都对消防服、冲锋装、高温防护服等特种工作服在内的功能性服装进行结构方面的研究,美国宇航局也在2012年和明尼苏达大学共同对导航功能性服装和可穿戴技术进行研究。
服装科技创新趋势明显
遵循服装产品时尚化、多功能化,服装设计个性化、网络化,我国服装科技呈现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高性能多功能服装向集多种防护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方向发展,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而且我国服装CAD技术正在由二维技术向三维、超维技术发展,以实现二维平面设计与三维立体设计之间的关联和转换,利用二维人体扫描仪得到人体数据,进行三维人体建模与仿真,实现三维服装设计,三维服装向二维衣片的转化等。
近年来,我国国产机电一体化自动裁剪技术趋向成熟、稳定,服装CAM普及率快速提高,到2015年末,全行业普及率将达15%。缝制设备技术逐步从单一的机械结构快速向光、电、液、声、磁、激光、遥控、传感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高速化等是我国缝制设备产品的总体发展趋势。自动化立体仓储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服饰数字化虚拟技术、服装的快速反应系统、碳足迹研究等,将进一步推进我国服装产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时尚创意设计,以及降低资源消耗。
功能性及智能化有待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高科技产品运用到服装上,研究预判着装者的生理极限,实现真实环境下“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预测,以及多功能防护服装的动作灵活性、舒适性和防护性的平衡研究等。当前可持续服装设计与产品研发、绿色服装、零浪费服装进一步得到推动,逐渐走人市场。受制于聚对苯咪唑(PBI)、聚对苯并双噁唑(PBO)等高性能纤维、导电纤维等关键技术,以及由物理学、人体生理学和心理学、服装材料学、环境科学、医学、药学、工程学、人体结构学、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功能服装关键技术等,我国功能服装的设计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尚不能很好地交融等,服装创意设计和开发尚处于模仿跟踪状态,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服装品牌的培育及其价值的提升亟待加强。服装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相关的智能化技术有待提升。目前国内总量接近2 000条的服装吊挂流水线(FMS)绝大多数来自瑞典、美国、日本、德国,国产FMS仅占5%左右。
技术创新目标明确
当前,我国服装技术创新目标明确。高性能热防护纤维、导电纤维、防水透气防风膜材料等关键技术产业化的研发,促进了国产多功能防护服装材料的性能、品种以及产量的提升,可以以防护材料多层复合技术为重点,开展生化防护服的研发、设计、生产与评价。
先进服装设计与制作技术非常重要,必须开展面向纺织服装行业的云制造技术应用研究,围绕制造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或企业运营提供服务。另外可以推进光机电一体化智能缝纫,革新服装CAD、三维虚拟试衣技术,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个性化定制生产。
开发新一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及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乃当务之急,可以推进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研究服装品牌标准化操作体系。在大数据背景下,还要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快速反应体系,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共享与挖掘,从面料研发到消费者服务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升级。最重要的还是加大可持续发展服装设计理论、应用技术、产品标准、测试技术等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服装的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