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泉州转型升级,制鞋产业链成“创新”、“智能”的标杆

           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闽南民营企业集群带有“草莽”的拼劲。过去闽南企业家比拼劲,现在比创新。随着“工业4.0”与“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传统业态下的新经济力量也开始引领创新潮流。

           ——创新泉州:“抬起头”捕捉市场信号

           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严重,高端供应不足,结构调整加快。泉州企业深切感受到了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压力。

           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说,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合计达40.3%,其中纺织服装业39.8%、鞋业46.7%、建筑建材48.8%。企业库存积压告急。

           “以前只要一生产就能卖掉,不怕没需求,现在人人都要想方设法抢市场。”作为国内化纤材料行业领先企业,百宏实业控股有限公司CEO吴金錶的话代表了很多企业的心声。

           “卖不动,就创新品种分头出击。”这位成长于本地农村的企业家用最朴实的理念来打开市场,将公司产品种类从早年的200种升级到去年的800种,公司的“机器替代人工”更受到当地科技部门推崇。通过创新和精细化生产,百宏在市场“寒冬”中同样实现了利润增长。从村口小工厂到香港上市公司,如今的百宏拥有近400人的研发队伍。今年开春,公司已瞄准2019年及以后的趋势进行产品研发。

           研发经费达到40%,每一年的利润再投入研发,这在不少人看来是一场赌博,而泉州微柏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伟强却坚定不移。“去年公司整体营收大概1亿元,新的一年预计可以达到1.5亿元,实现30%的利润率。”对于新年的市场行情,蔡伟强信心满满。

           创新已成为泉州应对挑战的信心来源。泉州市委市政府细化编制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既梳理产业链缺失的生产环节,又梳理创新链急需的研发平台、检测中心、科技中介等,策划生成项目库。

           对于创新公共平台的建设,泉州是不计投入、不遗余力。目前已集聚国家数控技术泉州分中心、中科院泉州装备所、华中科大智能研究院等17个平台,各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600多位,其中院士15人。启动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中国科协组织了10个全国学会、8名院士、30多名高级专家到泉州对接服务。

           ——智造泉州:“沉下心”做好内部改革

           智能制造是泉州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去年以来,泉州市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核心,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

           特步公司是福建体育用品龙头企业之一。记者在特步生产基地看到,两台智能机器人挥舞着印线喷头,给传动带上的鞋面材料迅速喷绘鞋型纹线,每个图案都整齐划一、丝毫不差。

           “这道工序过去需要4个工人操作,物料成本高,活儿又脏又累。现在采用机器人替代,一次喷绘时间提高了1.2秒,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工作人员黄旭钊说。

           早在2013年,中国工程院就以泉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帮助编制《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描绘了智能制造、提升质量与品牌、服务型制造等三大转型路线图。按照“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泉州在福建省率先启动“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

           郑新聪说,泉州市强化转型升级的要素支撑,培育“智造泉州”。已出台《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系列改革措施,推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和提升质量品牌3项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加速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智能装备及相关产业,推广应用机器人和3C钻攻中心总计上千台,改造应用国产数控系统2239套,帮助相关企业减少用工超两成。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